基于反坡异重流的盐水入侵及水环境影响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0.1.1 感潮河口盐水入侵现状 | 第10页 |
0.1.2 闽江河口盐水入侵现状 | 第10-11页 |
0.1.3 盐水入侵的危害 | 第11-12页 |
0.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0.2.1 盐水入侵 | 第12-14页 |
0.2.2 盐水-泥沙耦合入侵 | 第14-15页 |
0.2.3 盐水入侵的水环境影响 | 第15-16页 |
0.2.4 反坡异重流与盐水入侵 | 第16页 |
0.3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19页 |
0.3.1 区域概况 | 第16-17页 |
0.3.2 水文及水资源概况 | 第17-19页 |
0.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0.4.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0.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0.4.3 创新点 | 第20页 |
0.4.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一章 室内实验设计及原型监测方案 | 第22-32页 |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22-26页 |
1.1.1 室内玻璃水槽实验装置 | 第22-24页 |
1.1.2 其他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1.1.3 其他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1.2 实验方案 | 第26-29页 |
1.2.1 实验内容 | 第26-27页 |
1.2.2 实验步骤 | 第27-29页 |
1.3 原型监测方案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盐水反坡异重流运动规律 | 第32-56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上游径流量影响 | 第32-39页 |
2.2.1 盐度垂向分布 | 第32-36页 |
2.2.2 盐度纵向分布 | 第36-39页 |
2.3 下游潮流量影响 | 第39-44页 |
2.3.1 盐度垂向分布 | 第39-42页 |
2.3.2 盐度纵向分布 | 第42-44页 |
2.4 下游盐水浓度影响 | 第44-49页 |
2.5 坡度影响 | 第49-5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盐水-泥沙耦合反坡异重流运动规律 | 第56-82页 |
3.1 引言 | 第56页 |
3.2 实验用沙粒度分布及含沙量-浊度关系 | 第56-58页 |
3.2.1 闽江原样沙粒度分布 | 第56-57页 |
3.2.2 含沙量-浊度关系 | 第57-58页 |
3.3 携沙背景浓度 | 第58-63页 |
3.3.1 单上游过水 | 第58-59页 |
3.3.2 单下游过水 | 第59-63页 |
3.4 盐水-泥沙耦合反坡异重流 | 第63-81页 |
3.4.1 上游径流量影响 | 第63-67页 |
3.4.2 下游潮流量影响 | 第67-70页 |
3.4.3 下游盐水浓度影响 | 第70-76页 |
3.4.4 坡度影响 | 第76-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反坡异重流原型监测及水环境影响 | 第82-100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反坡异重流监测 | 第82-87页 |
4.2.1 盐度变化分析 | 第82-85页 |
4.2.2 SS含量变化分析 | 第85-87页 |
4.3 盐水入侵对水环境影响探究 | 第87-98页 |
4.3.1 对DO影响 | 第87-89页 |
4.3.2 对N影响 | 第89-93页 |
4.3.3 对高锰酸盐指数影响 | 第93-96页 |
4.3.4 对TOC影响 | 第96-97页 |
4.3.5 对P影响 | 第97-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00-102页 |
5.1 结论 | 第100-101页 |
5.2 建议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10-112页 |
致谢 | 第112-114页 |
个人简介 | 第114-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