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辽河滩海地区前新生代基底构造特征及其油气远景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20页 |
1.1 研究区简介 | 第11-12页 |
1.1.1 地理位置 | 第11页 |
1.1.2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2页 |
1.2 勘探开发简史及目前的认识 | 第12-14页 |
1.2.1 滩海地区勘探开发简史 | 第12-13页 |
1.2.2 目前的主要地质认识 | 第13-14页 |
1.3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1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 第15-20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基本特征 | 第20-30页 |
2.1 区域构造格架 | 第20-23页 |
2.1.1 华北板块的基本轮廓及构造演化简史 | 第20-21页 |
2.1.2 下辽河盆地周边II 级构造单元 | 第21-23页 |
2.2 区域地层层序格架 | 第23-30页 |
2.2.1 基底地层 | 第23-25页 |
2.2.2 盖层地层 | 第25-30页 |
第3章 滩海地区前新生代基本构造 | 第30-50页 |
3.1 滩海地区的地层发育特点 | 第30-37页 |
3.1.1 滩海地区新生界地层分布特征 | 第30-31页 |
3.1.2 滩海地区的前新生界地层层序特征 | 第31-37页 |
3.2 滩海地区的基底断裂特征 | 第37-43页 |
3.2.1 基底主干断裂 | 第38-42页 |
3.2.2 基底次主干断裂 | 第42-43页 |
3.3 滩海地区前新生代构造格架 | 第43-50页 |
3.3.1 葫芦岛潜山 | 第44-45页 |
3.3.2 西部凹陷 | 第45-46页 |
3.3.3 中央隆起 | 第46-48页 |
3.3.4 东部凹陷 | 第48页 |
3.3.5 燕南潜山 | 第48-50页 |
第4章 郯庐断裂系统的特征 | 第50-57页 |
4.1 断裂系统的空间展布特点 | 第50-51页 |
4.2 断裂系统的出现时间及发育的多期性 | 第51-55页 |
4.3 断裂性质的多样性 | 第55-57页 |
第5章 下辽河盆地基底构造演化史 | 第57-62页 |
5.1 结晶基底形成发育阶段 | 第57-58页 |
5.2 地台盖层形成发育阶段 | 第58-59页 |
5.3 寒武纪-中三叠世的盖层沉积阶段 | 第59页 |
5.4 晚三叠世-中白垩世基底的伸展断陷阶段 | 第59-60页 |
5.5 古近纪以来的基底断陷-拗陷阶段 | 第60-62页 |
第6章 下辽河滩海基底构造油气远景评价 | 第62-67页 |
6.1 下辽河滩海地区基底构造油气成藏预测 | 第62-63页 |
6.1.1 对于基底生油层的评价 | 第62-63页 |
6.1.2 对于基底对油气疏导运移作用的评价 | 第63页 |
6.1.3 对于基底储层的评价 | 第63页 |
6.2 岩性孔隙对油气运移的作用 | 第63-64页 |
6.3 下辽河滩海地区基底含油气有利构造部位 | 第64-67页 |
6.3.1 潜山构造部位 | 第64-65页 |
6.3.2 基底短轴背斜构造部位 | 第65-66页 |
6.3.3 基底断裂附近的构造部位 | 第66-67页 |
第7章 主要认识与存在的问题 | 第67-69页 |
7.1 主要认识 | 第67-68页 |
7.2 存在的问题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岩石铸体薄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