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0页 |
1.1 大肠癌的研究背景 | 第10-20页 |
1.1.1 大肠癌流行病学 | 第10-11页 |
1.1.2 大肠癌的分子遗传癌变机制 | 第11-12页 |
1.1.3 大肠癌的分期 | 第12-14页 |
1.1.4 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 第14-16页 |
1.1.4.1 肛门指检 | 第14页 |
1.1.4.2 粪便潜血试验 | 第14-15页 |
1.1.4.3 肠镜 | 第15页 |
1.1.4.4 气钡双重对比灌肠 | 第15页 |
1.1.4.5 其他检查 | 第15-16页 |
1.1.5 大肠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 第16-19页 |
1.1.5.1 基因及其产物 | 第16-17页 |
1.1.5.2 表观遗传学改变 | 第17-18页 |
1.1.5.3 转录组 | 第18页 |
1.1.5.4 MicroRNA | 第18-19页 |
1.1.6 本节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iTRAQ技术联合LC-MS定量研究大肠癌细胞骨架蛋白 | 第20-68页 |
2.1 前言 | 第20-24页 |
2.1.1 细胞骨架系统 | 第20-21页 |
2.1.2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 | 第21页 |
2.1.3 细胞质骨架蛋白 | 第21-22页 |
2.1.4 细胞核骨架蛋白 | 第22-24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4-31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24-25页 |
2.2.1.1 仪器 | 第24-25页 |
2.2.1.2 试剂 | 第25页 |
2.2.2 研究对象和样品采集 | 第25-26页 |
2.2.3 显微切割 | 第26-27页 |
2.2.3.1 冰冻切片的制作和染色 | 第26-27页 |
2.2.3.2 显微切割 | 第27页 |
2.2.4 细胞匆菜和细胞骨架蛋白提取 | 第27-28页 |
2.2.5 蛋白质定量 | 第28页 |
2.2.6 蛋白纯化、酶解和iTRAQ标记 | 第28-30页 |
2.2.7 肽段的两维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 | 第30页 |
2.2.8 功能分析 | 第30-31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1-61页 |
2.3.1 激光显微切割条件的优化和定量 | 第31-41页 |
2.3.1.1 显微切割观察 | 第31-35页 |
2.3.1.2 显微切割条件优化 | 第35-38页 |
2.3.1.3 亚组分蛋白提取条件优化 | 第38-41页 |
2.3.2 细胞骨架蛋白提取和定量 | 第41-42页 |
2.3.3 差异蛋白鉴定和定量 | 第42-55页 |
2.3.4 差异蛋白的功能分类 | 第55-60页 |
2.3.4.1 大肠癌差异细胞骨架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第55页 |
2.3.4.2 大肠癌差异细胞骨架蛋白的的GO功能分类 | 第55-56页 |
2.3.4.3 大肠癌差异细胞骨架蛋白的网络分析 | 第56-60页 |
2.3.5 大肠癌相关差异细胞骨架蛋白质中候选生物标志物 | 第60-61页 |
2.4 结论 | 第61-62页 |
2.5 讨论 | 第62-68页 |
2.5.1 定量蛋白组学技术研究及其在大肠癌研究中的应用 | 第62-66页 |
2.5.1.1 绝对定量技术 | 第62-63页 |
2.5.1.2 相对定量技术 | 第63-66页 |
2.5.1.2.1 差异荧光凝胶电泳 | 第63页 |
2.5.1.2.2 细胞培养稳定同位素标记(SILAC) | 第63-64页 |
2.5.1.2.3 同位素亲和标签标记(ICAT) | 第64-65页 |
2.5.1.2.4 同位素相对和绝对定量标记(iTRAQ) | 第65-66页 |
2.5.1.2.5 非标记蛋白质定量技术 | 第66页 |
2.5.2 本节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三章 PKM2和ANXA3在大肠癌组织中的亚组分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 第68-87页 |
3.1 引言 | 第68-70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70-76页 |
3.2.1 仪器和试剂 | 第70-71页 |
3.2.1.1 仪器 | 第70-71页 |
3.2.1.2 试剂 | 第71页 |
3.2.2 研究对象和样品采集 | 第71-72页 |
3.2.3 细胞匀浆和细胞骨架蛋白提取 | 第72-73页 |
3.2.4 蛋白质定量 | 第73页 |
3.2.5 免疫印迹 | 第73-76页 |
3.2.5.1 抗体和膜的选取 | 第73-74页 |
3.2.5.2 点杂交确定抗原、一抗和二抗上样量 | 第74页 |
3.2.5.3 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 | 第74-75页 |
3.2.5.4 转膜 | 第75页 |
3.2.5.5 封闭 | 第75页 |
3.2.5.6 一抗和二抗的孵育 | 第75页 |
3.2.5.7 ECL化学发光曝光 | 第75-76页 |
3.2.6 统计分析 | 第76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76-83页 |
3.3.1 抗原抗体浓度的优化 | 第76页 |
3.3.2 免疫印迹及其定量分析 | 第76-83页 |
3.3.2.1 PKM2和ANXA3在大肠癌组织亚组分的表达差异 | 第77-78页 |
3.3.2.2 PKM2和ANXA3在大肠癌组织亚组分的分布差异 | 第78-81页 |
3.3.2.3 PKM2在大肠癌组织亚组分的分布差异与临床资料的关联 | 第81-83页 |
3.4 结论 | 第83页 |
3.5 讨论 | 第83-87页 |
3.5.1 亚组分分离的研究方法 | 第84-85页 |
3.5.2 亚组分分离方法中的新方法和技术 | 第85-86页 |
3.5.3 亚组分蛋白质组学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8页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8-109页 |
博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