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 第6-38页 |
缩略用语及符号 | 第7-9页 |
中文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一、前言 | 第11-12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12-19页 |
2.1 试剂及耗材 | 第12-13页 |
2.2 仪器 | 第13-14页 |
2.3 实验动物及鉴定 | 第14-15页 |
2.4 新生鼠缺血缺氧(H/I)模型的手术诱导 | 第15-16页 |
2.5 BrdU注射 | 第16页 |
2.6 免疫组化 | 第16-17页 |
2.7 显微镜 | 第17页 |
2.8 电子显微镜 | 第17-18页 |
2.9 细胞定量 | 第18页 |
2.10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19-36页 |
3.1 缺血损伤后纹状体内的新生神经元表达Sp8且一部分分化成熟为CR~+中间神经元 | 第19-23页 |
3.2 受损纹状体的CR~+中间神经元源于背外侧SVZ的Emx1~+神经干细胞 | 第23-26页 |
3.3 条件突变Sp8及异位表达Pax6基因能够影响纹状体中的CR~+神经元的形态发育 | 第26-29页 |
3.4 附属图 | 第29-36页 |
四、讨论 | 第36-38页 |
第二部分 | 第38-77页 |
缩略用语及符号 | 第39-41页 |
中文摘要 | 第41-42页 |
Abstract | 第42-43页 |
一、前言 | 第43-46页 |
1.1 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两种基本模式 | 第43页 |
1.2 隔区的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1.3 本文解决的问题 | 第45-46页 |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6-51页 |
2.1 试剂及耗材 | 第46页 |
2.2 仪器 | 第46页 |
2.3 实验动物和鉴定 | 第46-47页 |
2.4 DNA载体构建和局部子宫内胚胎电转 | 第47页 |
2.5 BrdU出生日期法 | 第47页 |
2.6 免疫组化 | 第47-49页 |
2.7 图片分析和统计学 | 第49-51页 |
三、结果 | 第51-73页 |
3.1 胚胎时期不同的隔区前体细胞区域和成年时期隔区核团子区的转录因子表达 | 第51-53页 |
3.2 隔区的神经元的组成与洋葱皮的构造相似 | 第53-55页 |
3.3 隔区不同神经元的转录因子差异表达提示他们可能分别来源于不同胚胎的前体区域 | 第55-57页 |
3.4 隔区神经元的出生日期表 | 第57-59页 |
3.5 LSv的CR~+神经元来源于mPSB区域的Emx1~+前体细胞 | 第59-62页 |
3.6 Nkx2.1谱系细胞贡献隔区的多种类型的神经元 | 第62-66页 |
3.7 附属图 | 第66-73页 |
四、讨论 | 第73-77页 |
4.1 隔区神经元的多样性和组成 | 第73页 |
4.2 隔区神经元不仅限于隔区自身前体产生的 | 第73-74页 |
4.3 隔区自身的前体细胞能随着时间转换其前体细胞的命运从而分别产生隔区神经元或嗅球中间神经元 | 第74-75页 |
4.4 中枢神经系统中不同发育模式的比较 | 第75页 |
4.5 远景和设想 | 第75-77页 |
综述 | 第7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在校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97页 |
在校期间未发表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