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1-15页 |
1.2.1 混合动力系统对比研究 | 第11-12页 |
1.2.2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概述 | 第12-13页 |
1.2.3 液驱混合动力工程机械研究与发展概况 | 第13-15页 |
1.3 课题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混合动力系统方案选取 | 第17-29页 |
2.1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动态特性分析 | 第17-25页 |
2.1.1 负荷特性分析 | 第17-21页 |
2.1.2 能量特性分析 | 第21-25页 |
2.2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设计原则 | 第25页 |
2.3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方案选取 | 第25-28页 |
2.3.1 串联混合动力系统设计方案 | 第26页 |
2.3.2 并联混合动力系统设计方案 | 第26-27页 |
2.3.3 振动压路机液驱混合动力模式选取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液驱混合动力系统匹配 | 第29-44页 |
3.1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匹配原则 | 第29-30页 |
3.2 发动机参数匹配 | 第30-32页 |
3.2.1 发动机参数匹配方法研究 | 第30-31页 |
3.2.2 发动机参数匹配 | 第31-32页 |
3.3 液压蓄能器参数匹配 | 第32-39页 |
3.3.1 蓄能器种类选取 | 第32页 |
3.3.2 蓄能器工作循环特性分析 | 第32-34页 |
3.3.3 蓄能器能量特性分析 | 第34-36页 |
3.3.4 蓄能器的参数匹配 | 第36-39页 |
3.4 扭矩合成装置参数匹配 | 第39-41页 |
3.5 二次元件参数匹配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液驱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 第44-57页 |
4.1 压路机工作特点与混合动力系统分析 | 第44-46页 |
4.1.1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工作特点分析 | 第44-45页 |
4.1.2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工作模式分析 | 第45-46页 |
4.2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目标 | 第46页 |
4.3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液驱混合动力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46-51页 |
4.3.1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混合动力系统控制方法 | 第47页 |
4.3.2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混合动力系统控制策略 | 第47-51页 |
4.4 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模式分析 | 第51-56页 |
4.4.1 再生制动模式分析 | 第51-54页 |
4.4.2 混合驱动模式分析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57-73页 |
5.1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第57-65页 |
5.1.1 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5.1.2 蓄能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58-60页 |
5.1.3 二次元件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0-64页 |
5.1.4 二次元件—蓄能器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5.2 原系统仿真模型验证 | 第65-67页 |
5.3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与原系统对比分析 | 第67-72页 |
5.3.1 液驱混合动力系统验证 | 第68-69页 |
5.3.2 发动机工作点对比 | 第69-70页 |
5.3.3 燃油经济性对比 | 第70-71页 |
5.3.4 动态特性对比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