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主题及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页 |
1.4 可行性分析 | 第9-10页 |
2 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环境原因简析 | 第10-17页 |
2.1 信托的含义 | 第10-11页 |
2.2 中国信托市场发展环境释义 | 第11-12页 |
2.3 新时期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 | 第12-16页 |
2.3.1 信托业复出与第一次整顿(1979-1983) | 第12-13页 |
2.3.2 信托业的第二轮扩张与全国性整顿(1983 下半年-1985) | 第13页 |
2.3.3 信托业的震荡发展与全面整顿(1986-1989) | 第13-14页 |
2.3.4 信托业的调整(1990 年以来) | 第14-15页 |
2.3.5 信托业的徘徊困境和转折 | 第15页 |
2.3.6 21 世纪信托业的规范发展 | 第15-16页 |
2.4 中国信托业发展历程的环境原因简析 | 第16-17页 |
3 外国信托市场发展环境研究及其经验总结 | 第17-23页 |
3.1 美国信托市场发展环境研究 | 第17-20页 |
3.1.1 美国信托业法律法规环境现状 | 第17-18页 |
3.1.2 美国信托业监管环境现状 | 第18-20页 |
3.2 日本信托市场发展环境研究 | 第20-21页 |
3.2.1 日本信托业法律法规环境现状 | 第20页 |
3.2.2 日本信托业监管环境现状 | 第20-21页 |
3.3 美、日信托市场发展环境经验总结 | 第21-23页 |
4 中国信托市场法律法规及监管环境研究 | 第23-32页 |
4.1 中国信托市场法律法规环境研究 | 第23-28页 |
4.1.1 中国信托市场法律法规现状 | 第23-26页 |
4.1.2 中国信托市场监管现状 | 第26-28页 |
4.2 中国信托市场法律法规及监管环境建议 | 第28-32页 |
4.2.1 完善信托业法律法规体系 | 第28-29页 |
4.2.2 加快建设与完善信托业相关的配套制度 | 第29-30页 |
4.2.3 强化分类监管,体现奖优限劣 | 第30-31页 |
4.2.4 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 | 第31-32页 |
5 中国信托市场经济及政策环境研究 | 第32-43页 |
5.1 信托业面临的发展优势——需求分析 | 第32-34页 |
5.1.1 财富的不断增加,财富管理和高端理财需求迫切 | 第32-33页 |
5.1.2 负利率时期,信托产品是投资者的优良载体 | 第33页 |
5.1.3 信托业将受益于货币政策紧缩 | 第33-34页 |
5.1.4 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使得信托投资运作更为安全、高效 | 第34页 |
5.2 信托业面临的发展优势——地位优势 | 第34-35页 |
5.2.1 信托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34页 |
5.2.2 发展信托业能弥补我国社会信用的不足 | 第34-35页 |
5.2.3 发展信托业可以有效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 第35页 |
5.3 当前经济及政策环境下的挑战 | 第35-38页 |
5.3.1 资产管理能力不足 | 第35页 |
5.3.2 信托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同业竞争激烈 | 第35-36页 |
5.3.3 业务结构单一 | 第36页 |
5.3.4 银信合作业务门槛提高,PE 业务步履蹒跚 | 第36-37页 |
5.3.5 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让房地产信托“痛并快乐” | 第37-38页 |
5.4 当前经济及政策环境下的机会 | 第38页 |
5.4.1 经济结构调整等契机 | 第38页 |
5.4.2 放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数量限制 | 第38页 |
5.5 中国信托市场经济及政策环境建议 | 第38-43页 |
5.5.1 信托业与金融同业在竞争中寻求合作 | 第39页 |
5.5.2 尝试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 第39-42页 |
5.5.3 探索新的业务模式 | 第42-43页 |
6 中国信托市场人才环境研究 | 第43-46页 |
6.1 信托公司人才发展环境现状 | 第43-44页 |
6.1.1 信托行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是集中度较高 | 第43页 |
6.1.2 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多集中于沿海地区 | 第43-44页 |
6.2 中国信托市场人才环境建议 | 第44-46页 |
6.2.1 加快有关信托人才制度的建设 | 第44-45页 |
6.2.2 注意引进和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 第45页 |
6.2.3 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励机制,防止人才流失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详细摘要 | 第5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