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8页 |
1.1 植物适应低氮胁迫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13-26页 |
1.1.1 植物耐低氮胁迫的基因型差异 | 第14-16页 |
1.1.2 植物适应低氮胁迫的生理学机制 | 第16-20页 |
1.1.3 植物低氮胁迫反应的分子调控网络 | 第20-26页 |
1.2 microRNA在植物营养胁迫中的作用 | 第26-37页 |
1.2.1 植物miRNA的生物合成 | 第26-28页 |
1.2.2 植物miRNA的特征 | 第28-29页 |
1.2.3 植物miRNA的作用方式 | 第29-31页 |
1.2.4 与植物营养胁迫相关的miRNA | 第31-37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7-38页 |
第二章 低氮胁迫对大豆根系形态和氮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 第38-51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39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39页 |
2.1.3 培养方法 | 第39页 |
2.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9-41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2.2.1 低氮胁迫对大豆根系的影响 | 第41-44页 |
2.2.2 低氮胁迫对大豆总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2.2.3 低氮胁迫对大豆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5-48页 |
2.2.4 低氮胁迫对大豆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2.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低氮胁迫对大豆光合作用特性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 第51-61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51-52页 |
3.1.3 培养方法 | 第52页 |
3.1.4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52-53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3.2.1 低氮胁迫对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3.2.2 低氮胁迫对大豆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54-57页 |
3.2.3 低氮胁迫对大豆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2.4 低氮胁迫对大豆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响应低氮胁迫的大豆miRNA的鉴定 | 第61-127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62-73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62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62-7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73-123页 |
4.2.1 Solexa测序结果的概况 | 第73-76页 |
4.2.2 已知大豆miRNA前体的最丰富miRNA变体 | 第76-83页 |
4.2.3 大豆中新miRNA的预测分析 | 第83-90页 |
4.2.4 大豆根中响应短期和长期低氮胁迫的miRNA | 第90-91页 |
4.2.5 大豆叶中响应短期和长期低氮胁迫的miRNA | 第91-93页 |
4.2.6 大豆根与叶中响应短期和长期低氮胁迫的miRNA的比较 | 第93-94页 |
4.2.7 Solexa/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第94-95页 |
4.2.8 低氮胁迫响应的miRNA的靶基因分析 | 第95-123页 |
4.3 讨论 | 第123-127页 |
全文结论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47页 |
附录 | 第147-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