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1 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 第12-14页 |
1.2 直接还原工艺及研究现状 | 第14-30页 |
1.2.1 国外直接还原发展现状 | 第16-25页 |
1.2.2 国内直接还原发展现状 | 第25-28页 |
1.2.3 煤制气直接还原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1.3 煤制气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 第30-34页 |
1.3.1 煤气化过程分析 | 第31-32页 |
1.3.2 固定(移动)床气化工艺 | 第32-33页 |
1.3.3 流化床气化工艺 | 第33页 |
1.3.4 气流床气化工艺 | 第33-34页 |
1.4 论文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2 原料性能及研究方法 | 第36-46页 |
2.1 原料性能 | 第36-38页 |
2.1.1 铁精矿球团 | 第36-37页 |
2.1.2 还原剂 | 第37-38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8-46页 |
2.2.1 铁精矿球团等温还原及动力学试验 | 第38-39页 |
2.2.2 铁精矿球团低温还原粉化试验 | 第39-41页 |
2.2.3 铁精矿球团还原膨胀试验 | 第41-42页 |
2.2.4 铁精矿球团还原热结行为试验 | 第42-44页 |
2.2.5 样品检测及测试设备 | 第44-46页 |
3 CO和H_2混合气体还原铁氧化物热力学与还原过程分析 | 第46-62页 |
3.1 铁氧化物的还原 | 第46-48页 |
3.2 CO和H_2之间的平衡 | 第48-50页 |
3.3 原气及其利用率 | 第50-55页 |
3.3.1 还原气的理论利用率 | 第50-53页 |
3.3.2 还原阶段与还原气综合利用率 | 第53-55页 |
3.4 气基还原最低还原气用量的计算 | 第55-58页 |
3.4.1 还原铁氧化物还原气理论需要量 | 第55页 |
3.4.2 其他反应消耗还原气量 | 第55-57页 |
3.4.3 原气组成对最低还原气用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4 还原温度对最低还原气用量的影响 | 第58页 |
3.5 煤制气竖炉还原能耗分析 | 第58-61页 |
3.6 本章小节 | 第61-62页 |
4 CO和H_2混合气体还原铁精矿球团动力学 | 第62-75页 |
4.1 还原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选择 | 第62-65页 |
4.2 铁精矿球团的等温还原试验 | 第65-68页 |
4.3 原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68-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5 CO和H_2混合气体还原铁精矿球团行为及机理研究 | 第75-121页 |
5.1 铁精矿球团的低温还原粉化行为 | 第75-84页 |
5.1.1 温度对还原粉化的影响 | 第76-78页 |
5.1.2 还原气组成对还原粉化的影响 | 第78-81页 |
5.1.3 脉石成分对低温还原粉化的影响 | 第81-84页 |
5.2 铁精矿球团还原膨胀行为 | 第84-95页 |
5.2.1 还原气组成对还原膨胀的影响 | 第85-91页 |
5.2.2 温度对还原膨胀的影响 | 第91-95页 |
5.3 铁精矿球团还原过程中强度变化行为 | 第95-105页 |
5.3.1 原气组成对还原过程中强度的影响 | 第95-97页 |
5.3.2 温度对还原过程中强度的影响 | 第97-99页 |
5.3.3 还原初期球团强度变化及机理 | 第99-105页 |
5.4 铁精矿球团还原过程热结行为 | 第105-119页 |
5.4.1 温度对还原过程热结行为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4.2 还原气组成对还原过程热结行为的影响 | 第108-110页 |
5.4.3 还原程度对还原过程热结行为的影响 | 第110-113页 |
5.4.4 还原过程中热结的抑制 | 第113-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6 结论 | 第121-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7-140页 |
致谢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