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 汉唐长安空间与文学关系演变研究的定位 | 第13-17页 |
二 长安文学空间研究的材料问题 | 第17-2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主要论题 | 第22-25页 |
第一章 汉唐长安的空间位移及空间观念的演变 | 第25-72页 |
第一节 唐以前的长安及其命运 | 第25-38页 |
一 “长安故咸阳”:帝都的诞生 | 第25-32页 |
二 王朝历史中的长安变貌 | 第32-37页 |
三 汉唐长安格局异同比较 | 第37-38页 |
第二节 隋唐新都的选择 | 第38-59页 |
一 隋文帝的选择:创建划时代的新都 | 第38-47页 |
二 大兴城主创人员的构成 | 第47-52页 |
三 大兴城的构建、崛起及中衰 | 第52-57页 |
四 唐高祖父子的再选择:固守边患的关中 | 第57-59页 |
第三节 新旧长安:关于国都的修辞 | 第59-72页 |
一 “长安故城”功能与性质在隋唐的剧变 | 第59-60页 |
二 大兴易名:唐都空间命名的去隋化 | 第60-64页 |
三 “长安”与唐都其他称谓的关系 | 第64-69页 |
四 都名“长安”回归对唐人空间观念的影响 | 第69-72页 |
第二章 汉唐长安的空间关系及其对文学空间的影响 | 第72-109页 |
第一节 汉长安城的遗产 | 第72-100页 |
一 唐长安城外的汉长安城址遗迹 | 第74-79页 |
二 唐长安城内的汉长安城外建筑景观遗迹 | 第79-88页 |
三 唐长安城周边其它与汉长安城相关的空间遗迹 | 第88-95页 |
四 汉长安遗迹在唐长安的分布特点 | 第95-98页 |
五 唐长安城中的遗产记忆:唐人感觉空间的演变趋势 | 第98-100页 |
第二节 汉唐长安变迁背景下的文学空间——以唐诗为对象的分析 | 第100-109页 |
一 文学空间的时空交叠与文学用典、咏史怀古创作的区别和联系 | 第100-102页 |
二 唐诗中的汉唐长安时空交叠及其表征 | 第102-109页 |
第三章 《帝京篇》——汉唐长安帝京文学形象的变型 | 第109-150页 |
第一节 唐太宗《帝京篇》:帝王的皇居自识 | 第109-121页 |
一 太宗对《两都赋》的批评与《帝京篇》的反拨 | 第110-114页 |
二 《帝京篇》的帝、京本位观 | 第114-118页 |
三 《帝京篇》诗碑的政治意义及其他 | 第118-121页 |
第二节 骆宾王《帝京篇》:一般文士的帝京外部旁观 | 第121-136页 |
一 取士制度带给文人的帝京新体验 | 第122-125页 |
二 诗赋合流背景下帝京文学的变调 | 第125-132页 |
三 真实的西汉长安与骆宾王诗歌的帝京形象对照 | 第132-136页 |
第三节 珠英学士《帝京篇》:词臣对于帝京生活的内外透视 | 第136-144页 |
一 武后政治中心的空间转移与珠英学士《帝京篇》的创作背景 | 第137-140页 |
二 京都赋传统长安形象的现实投射 | 第140-141页 |
三 帝京与扬雄宅的对比:帝京形象的精神游离 | 第141-144页 |
第四节 从京都赋到帝京诗:帝京文学重心的转移 | 第144-150页 |
一 帝京题材创作的空间转向和文体转向 | 第144-147页 |
二 汉唐长安帝京形象的风格衍化 | 第147-150页 |
第四章 长安道——汉唐长安都城格局差异下的文学空间考察 | 第150-188页 |
第一节 汉唐长安街道布局比较 | 第151-160页 |
一 汉长安的街道制度与街景效果 | 第151-154页 |
二 唐长安街道制度与格局的变化 | 第154-160页 |
第二节 从“天子所行”到“天子所居”的驰道观察 | 第160-181页 |
一 帝国集权与空间扩张的象征——秦汉驰道 | 第160-163页 |
二 驰道变迁与长安记忆的文学表现——六朝驰道 | 第163-167页 |
三 隋唐驰道的空间复兴与功能变化 | 第167-175页 |
四 驰道意象对文学空间的拓展 | 第175-181页 |
第三节 长安大道连狭斜——传统街道模式下的人际关系异象 | 第181-188页 |
一 大道、狭斜在都城空间布局中的作用 | 第181-183页 |
二 大道、狭斜的文学形象流变及文人的帝京疏离感 | 第183-188页 |
结语 | 第188-190页 |
附录 日边——京外世界的长安想象及象喻 | 第190-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09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期成果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