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通过异源表达发掘新颖安莎霉素的初步探索

摘要第18-20页
Abstract第20-21页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第22-2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5-50页
    1.1 放线菌概述第25-26页
    1.2 安莎类抗生素简介第26-30页
        1.2.1 安莎类抗生素的分类第27页
        1.2.2 安莎类抗生素的生理活性第27-28页
        1.2.3 安莎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第28-30页
    1.3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第30-33页
        1.3.1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途径专一性调控第31-32页
        1.3.2 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全局性调控第32-33页
    1.4 LuxR概述第33-35页
    1.5 天然产物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挖掘第35-36页
    1.6 宏基因组技术和宏基因组文库第36-39页
    1.7 BAC文库和基因簇异源表达第39-44页
        1.7.1 BAC文库概述第39-42页
            1.7.1.1 BAC载体第39-41页
            1.7.1.2 HMW DNA的提取第41-42页
        1.7.2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第42-44页
    1.8 Red/ET重组及其在基因簇拼接中的应用第44-49页
        1.8.1 Red/ET重组第44-49页
    1.9 IK细胞因子的进化生物学分析第49-50页
第二章 pCCESAC系列载体的构建和功能验证第50-76页
    2.1 实验材料第50-54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50-51页
        2.1.2 培养基第51页
        2.1.3 实验试剂第51-53页
            2.1.3.1 常用溶液配制第51-53页
            2.1.3.2 常用试剂盒和其他生化试剂第53页
        2.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第53-54页
    2.2 实验方法第54-67页
        2.2.1 载体构建中所使用的引物信息第54-56页
        2.2.2 pCCBAC的构建第56-60页
            2.2.2.1 pCClFOS质粒的转化和提取第56-58页
            2.2.2.2 pCCBAC的获得第58-60页
        2.2.3 pCCESAC1的构建第60-62页
        2.2.4 pCCESAC2的构建第62-63页
        2.2.5 pCCESAC3的构建第63-64页
        2.2.6 pCCESAC41的构建第64页
        2.2.7 pCCESAC82的构建第64-65页
        2.2.8 pCCESAC23的构建第65-66页
        2.2.9 pCCESAC系列载体的功能验证第66-67页
            2.2.9.1 sacB基因的功能验证第66页
            2.2.9.2 ermE启动子的功能验证第66-67页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7-75页
        2.3.1 载体构建第67-74页
        2.3.2 载体的功能验证第74-75页
    2.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三章 基于pCCESAC82构建E.coli-Actinosynnema pretiosum31565穿梭BAC文库的方法探究第76-109页
    3.1 实验材料第76-81页
        3.1.1 菌株和质粒第76-77页
        3.1.2 培养基第77页
        3.1.3 实验试剂第77-81页
            3.1.3.1 常用溶液配制第77-80页
            3.1.3.2 常用试剂盒和其他生化试剂第80-81页
        3.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第81页
    3.2 实验方法第81-96页
        3.2.1 本章使用的引物信息第81页
        3.2.2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第81-84页
            3.2.2.1 原生质体包埋法提取基因组DNA第81-83页
            3.2.2.2 STE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第83-84页
            3.2.2.3 溶菌酶酶解法提取基因组DNA第84页
            3.2.2.4 溶菌酶-TE9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第84页
        3.2.3 DNA plug的部分酶切第84-85页
        3.2.4 大片段DNA的获得第85-88页
            3.2.4.1 DNA plug的脉冲场电泳第86页
            3.2.4.2 普通低熔点凝胶电泳第86-87页
            3.2.4.3 电洗脱第87-88页
            3.2.4.4 DNA透析除盐第88页
        3.2.5 DNA的末端补平第88页
        3.2.6 平末端DNA连接BstXI adaptor第88-89页
        3.2.7 BstXI粘端DNA的回收第89页
        3.2.8 BstXI粘端DNA与载体连接第89-91页
        3.2.9 tRNA沉淀连接产物第91页
        3.2.10 电转化连接产物第91页
        3.2.11 文库质粒提取第91-92页
        3.2.12 提高感受态转化效率的优化方案第92-93页
            3.2.12.1 普通方法制备感受态第92页
            3.2.12.2 扩大培养体积制备感受态第92页
            3.2.12.3 全新方法制备感受态第92-93页
            3.2.12.4 乙醇添加入转化体系的尝试第93页
            3.2.12.5 tRNA助沉DNA的条件摸索第93页
        3.2.13 基于T4 DNA ligase的提高感受态转化效率的方案第93-96页
            3.2.13.1 T4 DNA ligase的表达载体构建第93页
            3.2.13.2 T4 DNA ligase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条件的摸索第93-95页
            3.2.13.3 T4 DNA ligase在大肠杆菌中的梯度表达实验第95页
            3.2.13.4 大肠杆菌BL21不同生长温度下的生长曲线测定第95-96页
            3.2.13.5 大肠杆菌BL21在合适生长条件下的蛋白表达和转化效率测定第96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6-106页
        3.3.1 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第96-97页
        3.3.2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和提取结果第97-100页
        3.3.3 基于T4 DNA ligase表达方案的实验结果第100-103页
        3.3.4 制备高效感受态的方法第103-104页
        3.3.5 基于BstXI adaptor的连接方法第104-105页
        3.3.6 BAC文库的构建情况第105-106页
    3.4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第四章 安莎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拼接第109-125页
    4.1 实验材料第109-111页
        4.1.1 菌株和质粒第109-110页
        4.1.2 培养基第110页
        4.1.3 实验试剂第110页
            4.1.3.1 常用溶液配制第110页
            4.1.3.2 常用试剂盒和其他生化试剂第110页
        4.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第110-111页
    4.2 实验方法第111-116页
        4.2.1 本章使用的引物信息第111页
        4.2.2 tam基因簇的拼接第111-113页
            4.2.2.1 pCCESAC2-M1464的获得-第一轮拼接第111-113页
            4.2.2.2 pCCESAC2-tam的获得-第二轮拼接第113页
        4.2.3 nas基因簇的拼接第113-116页
            4.2.3.1 包含nas基因簇的fosmid克隆的文库筛选第113-115页
            4.2.3.2 pCCESAC2-5H11的获得-第一轮拼接第115页
            4.2.3.3 pCCESAC2-5H11-4H5的获得-第二轮拼接第115页
            4.2.3.4 pCCESAC2-nas的获得-第三轮拼接第115-116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6-124页
        4.3.1 tam基因簇的拼接第116-119页
        4.3.2 nas基因簇的拼接第119-124页
    4.4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五章 安莎霉素基因簇的调控和异源表达第125-151页
    5.1 实验材料第125-128页
        5.1.1 菌株和质粒第125-126页
        5.1.2 培养基第126-127页
        5.1.3 实验试剂第127-128页
            5.1.3.1 常用溶液配制第127-128页
            5.1.3.2 常用试剂盒和其他生化试剂第128页
        5.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第128页
    5.2 实验方法第128-143页
        5.2.1 本章使用的引物信息第128-130页
        5.2.2 tam基因簇的表达调控第130-133页
            5.2.2.1 PermE~*强启动子元件的构建第130-132页
            5.2.2.2 tam基因簇启动子置换第132-133页
        5.2.3 tam基因簇在Streptomyces coelicolor ZM12中的异源表达和检测第133-140页
            5.2.3.1 tam基因簇转入Streptomyces coelicolor ZM12第133页
            5.2.3.2 tam基因簇在Streptomyces coelicolor ZM12的PCR检测第133页
            5.2.3.3 tam基因簇在Streptomyces coelicolor ZM12中的southern blot检测第133-137页
            5.2.3.4 tam基因簇在Streptomyces coelicolor ZM12中的RT-PCR检测第137-139页
            5.2.3.5 tam基因簇在Streptomyces coelicolor ZM12的表达产物检测第139-140页
        5.2.4 tam基因簇在Amycolatopsis mediterranei s699中的异源表达和检测第140-143页
            5.2.4.1 文库筛选第140页
            5.2.4.2 rifA基因部分区段的敲除第140-142页
            5.2.4.3 Amycolatopsis mediterranei s699ΔrifA的产物检测第142页
            5.2.4.4 tam基因簇转入Amycolatopsis mediterranei s699ΔrifA第142-143页
        5.2.5 tam基因簇在Thermophilic Streptomyces sp.4F中的异源表达第143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43-149页
        5.3.1 tam基因簇的启动子置换第143-145页
        5.3.2 tam基因簇在Streptomyces coelicolor ZM12的异源表达和检测第145-147页
        5.3.3 tam基因簇在Amycolatopsis mediterranei s699ΔrifA中的异源表达和检测第147-148页
        5.3.4 tam基因簇在Thermophilic Streptomyces sp.4F中的异源表达和检测第148-149页
        5.3.5 nas基因簇的异源表达第149页
    5.5 本章小结第149-151页
第六章 双选择性抗生素存在条件下大肠杆菌间质粒接合转移机制研究第151-204页
    6.1 实验材料第151-157页
        6.1.1 菌株和质粒第151-152页
        6.1.2 培养基第152页
        6.1.3 实验试剂第152-156页
            6.1.3.1 常用溶液配制第152-156页
            6.1.3.2 常用试剂盒和其他生化试剂第156页
        6.1.4 主要仪器设备和耗材第156页
        6.1.5 分析软件及网站第156-157页
    6.2 实验方法第157-171页
        6.2.1 本章使用的引物信息第157页
        6.2.2 大肠杆菌菌体培养第157-158页
        6.2.3 接合质粒验证及转化第158-159页
            6.2.3.1 接合质粒验证第158页
            6.2.3.2 接合质粒转化第158-159页
        6.2.4 抗性菌株MIC值测定第159-160页
        6.2.5 大肠杆菌菌株间的接合转移第160-161页
            6.2.5.1 大肠杆菌液体接合转移方法第160-161页
            6.2.5.2 供受体菌单一抗生素处理的接合转移方法第161页
        6.2.6 接合供受体蛋白提取第161页
        6.2.7 蛋白纯化第161-163页
        6.2.8 蛋白浓度测定第163页
        6.2.9 双向电泳操作方法第163-166页
        6.2.10 染色第166-167页
        6.2.11 考染蛋白胶内酶解第167页
        6.2.12 蛋白质谱鉴定第167-168页
        6.2.1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168-170页
        6.2.14 大肠杆菌接合差异蛋白编码基因敲除第170-171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71-202页
        6.3.1 质粒pRK2013、RP4、pSU2007转化及验证结果第171-173页
        6.3.2 接合菌株MIC值测定结果第173-175页
        6.3.3 供受体菌株及其抗生素抗性第175-176页
        6.3.4 DH5α(pRK2013)/HB101接合转移第176-179页
            6.3.4.1 DH5α(pRK2013)/HB101接合转移曲线第176-179页
        6.3.5 液体接合转移(不同抗生素浓度及抗生素组合)第179-181页
        6.3.6 DH5α(RP4)/HB101接合转移第181-183页
        6.3.7 DH5α(pSU2007)/HB101接合转移第183-184页
        6.3.8 DH5α(pRK2013)/HB101在无抗生素及双选择抗生素作用下,差异蛋白质组实验第184-186页
        6.3.9 双向电泳图谱分析结果第186-187页
        6.3.10 MALDI-TOF/TOF MS蛋白鉴定及肽指纹图谱分析第187-196页
        6.3.11 差异表达蛋白OppA和RbsB编码基因Real-Time PCR验证第196-197页
        6.3.12 差异表达蛋白编码基因oppA、rbsB敲除实验第197-199页
        6.3.13 差异表达蛋白OppA和RbsB编码基因受体敲除接合效率功能验证第199-202页
    6.4 本章小结第202-204页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204-206页
附录第206-216页
致谢第216-217页
参考文献第217-22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25-24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第243页

论文共2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塔中隆起82区块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预测
下一篇:认知可重构的高效能Web服务体系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