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30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1-23页 |
1.2.1 国内外碳酸盐岩岩相及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2 裂缝性储层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工区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27-28页 |
1.6 论文的研究成果及创新总结 | 第28-30页 |
2 82 区块储层沉积相分析 | 第30-75页 |
2.1 研究区沉积相分析 | 第30-61页 |
2.1.1 岩心描述沉积相分析 | 第30-39页 |
2.1.2 研究区典型沉积微相微电阻率图像特征和分析方法 | 第39-51页 |
2.1.3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51-54页 |
2.1.4 研究区沉积模型 | 第54-61页 |
2.2 区块层序分析 | 第61-73页 |
2.2.1 研究区多级基准面划分原则和典型基准面旋回特征 | 第61-66页 |
2.2.2 单井基准面变化分析 | 第66-69页 |
2.2.3 研究区剖面基准面变化分析 | 第69-70页 |
2.2.4 研究区层序框架特征 | 第70-73页 |
2.3 研究区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73-75页 |
3 区块喀斯特特征和溶蚀作用研究 | 第75-88页 |
3.1 岩心喀斯特特征分析和概念模型 | 第75-81页 |
3.2 82 区块喀斯特特征分析 | 第81-88页 |
3.2.1 基于 FMI 图像的溶蚀孔隙度计算原理 | 第81-82页 |
3.2.2 单井次生孔隙分析 | 第82-84页 |
3.2.3 82 区块剖面溶蚀特征评价 | 第84-86页 |
3.2.4 82 区块平面溶蚀特征评价 | 第86-88页 |
4 82 区块裂缝分布分析 | 第88-104页 |
4.1 单井裂缝评价 | 第89-99页 |
4.1.1 裂缝在成像测井的特征 | 第89-91页 |
4.1.2 定量计算方法 | 第91-93页 |
4.1.3 单井裂缝评价 | 第93-99页 |
4.2 研究区裂缝发育特征 | 第99-104页 |
4.2.1 多井裂缝发育对比分析 | 第99-102页 |
4.2.2 研究区裂缝发育规律 | 第102-104页 |
5 82 区块储层发育分析和预测 | 第104-122页 |
5.1 82 区块单井综合评价 | 第104-106页 |
5.2 多井储层评价对比分析 | 第106-109页 |
5.3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 第109-116页 |
5.3.1 孔隙度对储层的影响 | 第109页 |
5.3.2 渗透率对储层的影响 | 第109页 |
5.3.3 沉积相对储层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5.3.4 不同沉积旋回对储层的影响 | 第112页 |
5.3.5 裂缝发育对储层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5.3.6 孔洞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5.4 储层预测 | 第116-119页 |
5.5 储层预测实例分析 | 第119-122页 |
6 认识与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3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