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物资流通论文

上海通用汽车零部件精益物流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2页
    1.1 研究背景第8-15页
        1.1.1 公司简介第8-9页
        1.1.2 公司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第9-14页
        1.1.3 零配件物流概况第14-15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0页
        1.2.1 供应链管理第15-16页
        1.2.2 精益物流第16-19页
        1.2.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0-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技术路线第21-22页
第二章 上海通用国产 PUS 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分析与研究第22-28页
    2.1 PUS 零部件拉动模式分析第23-25页
        2.1.1 PUS 零件订单的生成第23-24页
        2.1.2 PUS 零件预测的生成第24-25页
    2.2 PUS 零件拉动模式适用范围第25-28页
        2.2.1 PUS 订单交货数量计算逻辑第25-26页
        2.2.2 PUS 订单交货数量不均衡的原因第26页
        2.2.3 PUS 拉动模式的适用范围第26-28页
第三章 上海通用DD/JIT零部件入厂物流模式分析与研究第28-33页
    3.1 DD/JIT 零部件拉动模式分析第28-31页
        3.1.1 DD 零件拉动单的生成第28-29页
        3.1.2 JIT 零件拉动单的生成第29-30页
        3.1.3 DD/JIT 零件预测的生成第30-31页
        3.1.4 DD/JIT 零件的结算模式第31页
    3.2 DD/JIT 拉动模式的适用范围第31-32页
    3.3 DD/JIT 零件拉动模式评估优化第32-33页
第四章 委外加工零件拉动模式的分析与研究第33-37页
    4.1 委外加工简介第33页
    4.2 上海通用委外加工零件的两种拉动模式第33-35页
        4.2.1 Consignment 2A 拉动模式第33-34页
        4.2.2 Consignment 2B 拉动模式第34-35页
    4.3 上海通用委外加工零件预测的生成第35页
    4.4 Consignment 2B 零件的结算方式第35-36页
    4.5 委外加工零件两种拉动模式对比第36-37页
第五章 上海通用进口零部件订货模式分析与研究第37-44页
    5.1 进口件订货模式研究与分析第37-38页
    5.2 进口件订货系统的演变第38-39页
    5.3 最新订货系统:O_2第39-44页
        5.3.1 O_2系统与 HARP 系统的对比第39-40页
        5.3.2 O_2系统模型的选定第40-43页
        5.3.3 O_2系统优化成果第43-44页
第六章 上海通用精益物流与配送管理第44-59页
    6.1 上海通用精益物流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第44-45页
    6.2 实施均衡拉动,避免浪费第45-46页
        6.2.1 影响均衡拉动的关键因素第45页
        6.2.2 在实现均衡拉动中遇到的瓶颈问题第45-46页
        6.2.3 用流程控制的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小包装数量对均衡拉动造成的负面影响第46页
    6.3 循环取货模式研究与深入应用,整合供应链整体运输资源第46-50页
        6.3.1 利用循环取货降低物流成本第46-48页
        6.3.2 实施的路径规划第48页
        6.3.3 人性化安排时间节点第48-49页
        6.3.4 使用“最近邻居启发式”的方法来决定线路的顺序第49页
        6.3.5 循环取货优化改进点第49-50页
    6.4 优化 PUS 零件安全库存设定值,降低存货成本第50-58页
        6.4.1 合理制订零件安全库存数值是精益物流的基础第50页
        6.4.2 VM2000 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第50-52页
        6.4.3 安全库存的制订结合现场物流模型的优化研究与应用第52-53页
        6.4.4 现场物流规划参数第53-54页
        6.4.5 现场物流模型在安全库存优化中的应用第54-58页
    6.5 实施效果第58-5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7.1 总结第59页
    7.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研究--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为中心
下一篇:航空公司航材库存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