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0页 |
一、 选题的缘起 | 第7-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三、 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第一节 风险社会渐多的企业 “法律风险点” | 第10-11页 |
第二节 企业法律风险“全覆盖”之难 | 第11页 |
第三节 法律风险对企业的破坏性越来越大 | 第11-12页 |
第四节 设置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法律风险的化解之道 | 第12-15页 |
一、 企业法律顾问的专业性 | 第12-13页 |
二、 企业决策者的趋利性与盲目性 | 第13页 |
三、 外聘律师无法满足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需求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国内外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梳理与评论 | 第15-31页 |
第一节 美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发轫 | 第15-19页 |
一、 美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15-16页 |
二、 美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现状 | 第16-17页 |
三、 美国企业法律事务部门的管理模式 | 第17-18页 |
四、 美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运行机制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欧洲各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概览 | 第19-25页 |
一、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9-21页 |
二、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现状 | 第21-23页 |
三、 欧洲主要发达国家企业法律事务部门的管理模式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当下我国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 | 第25-29页 |
一、 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二、 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现状 | 第26-28页 |
三、 我国企业法律事务的处理模式 | 第28-29页 |
第四节 国外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对我国有益的借鉴 | 第29-31页 |
一、 完善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 第29-30页 |
二、 在立法和政策层面上推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 | 第30页 |
三、 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 第30页 |
四、 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我国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之殇 | 第31-36页 |
第一节 企业法律顾问职能的游离性与边缘化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企业法律事务部门与其他部门 “短路交融” | 第32-33页 |
第三节 法律风险评估和预测能力不足 | 第33-34页 |
第四节 缺乏行业自律组织的规制 | 第34-36页 |
第四章 以企业法律顾问为核心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 第36-57页 |
第一节 养成企业法律顾问的独特思维 | 第36-38页 |
一、 “小概率事件”的后卫思维 | 第36页 |
二、 “两极化”思维的避免 | 第36-37页 |
三、 法律思维的适当阻缓 | 第37页 |
四、注重 “风险控制”与“效益”权衡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 第38-41页 |
一、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架构 | 第38-39页 |
二、 企业法律事务机构的机构和人员构成 | 第39-40页 |
三、 建立法律风险全员防控机制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提升法律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 | 第41-49页 |
一、 法律风险识别的基本原则——“宁滥勿缺” | 第41-44页 |
二、 法律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全盘考虑”与“适度谨慎” | 第44-46页 |
三、 以全方位的法律方案进行风险防控 | 第46-49页 |
第四节 对法律风险进行全程监控 | 第49-53页 |
一、 法律风险的事前控制 | 第49-51页 |
二、 法律风险的事中控制 | 第51-52页 |
三、 法律风险的事后控制 | 第52-53页 |
第五节 迈入“法律职业共同体” | 第53-57页 |
一、 行业的资格准入管制 | 第53-54页 |
二、 行业的自治性:专业性与普众化之争 | 第54-55页 |
三、 专精化的胜任力结构 | 第55-57页 |
第五章 企业法律事务部门的效益增加机制 | 第57-61页 |
第一节 从法律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 | 第58-59页 |
第二节 为企业寻找法律中的机会 | 第59页 |
第三节 法律风险控制附加值的实现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