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新振升集团有限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5页 |
1.2.2 企业信用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3 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1 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长沙新振升集团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分析 | 第19-32页 |
2.1 长沙新振升集团基本情况及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19-27页 |
2.1.1 新振升集团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2.1.2 新振升集团信用管理现状 | 第20-27页 |
2.2 长沙新振升集团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2.2.1 对信用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 第27页 |
2.2.2 缺少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专业人员 | 第27-28页 |
2.2.3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28-29页 |
2.3 新振升集团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29-32页 |
2.3.1 公司信用风险生成的一般原因 | 第29-30页 |
2.3.2 新振升集团信用风险生成的特殊原因 | 第30-32页 |
第3章 新振升集团公司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32-48页 |
3.1 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设计 | 第32-36页 |
3.1.1 建立合理的信用管理部门 | 第32-33页 |
3.1.2 明确信用管理部门的岗位职责 | 第33-35页 |
3.1.3 明确各部门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 | 第35-36页 |
3.2 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政策设计 | 第36-38页 |
3.2.1 信用政策的含义 | 第36页 |
3.2.2 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 | 第36页 |
3.2.3 应收账款合理持有水平的确定 | 第36-37页 |
3.2.4 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程序 | 第37页 |
3.2.5 逾期应收帐款的管理 | 第37-38页 |
3.3 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设计 | 第38-40页 |
3.3.1 接触客户 | 第38页 |
3.3.2 谈判 | 第38-39页 |
3.3.3 签约 | 第39页 |
3.3.4 发货 | 第39页 |
3.3.5 到期收款 | 第39页 |
3.3.6 收款失败 | 第39-40页 |
3.4 信用风险管理的客户信息管理及评估模型设计 | 第40-45页 |
3.4.1 客户资信调查及管理 | 第40-42页 |
3.4.2 信用管理的评估模型设计 | 第42-45页 |
3.4.3 客户资信风险 | 第45页 |
3.5 企业信用风险控制 | 第45-48页 |
3.5.1 事前控制 | 第46页 |
3.5.2 事中控制 | 第46页 |
3.5.3 事后控制 | 第46-48页 |
第4章 新振升集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保障 | 第48-54页 |
4.1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人员培养机制 | 第48-49页 |
4.1.1 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 | 第48-49页 |
4.1.2 信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提升 | 第49页 |
4.2 加强和改进信用管理系统 | 第49-51页 |
4.2.1 企业信用管理系统的构成 | 第49-50页 |
4.2.2 企业信用管理软件 | 第50-51页 |
4.3 强化内部监督与管控 | 第51-52页 |
4.3.1 强化内部稽核 | 第51-52页 |
4.3.2 明确责任追究 | 第52页 |
4.4 建立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环境 | 第52-54页 |
4.4.1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 第52-53页 |
4.4.2 增加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投入 | 第53页 |
4.4.3 强化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