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5页 |
2.1.1 失能老人 | 第13页 |
2.1.2 长期照护模式 | 第13页 |
2.1.3 居家照护 | 第13-14页 |
2.1.4 社区照护 | 第14页 |
2.1.5 机构照护 | 第14-1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2.2.1 相关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2.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2.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3 国外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 第21-24页 |
3.1 以商业保险机制为主要依托的美国模式 | 第21页 |
3.2 以社会保险为主的多元性质的德国模式 | 第21-22页 |
3.3 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主要内容的日本模式 | 第22-23页 |
3.4 国外长期照护对我国的启示 | 第23-24页 |
4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及其在各地的发展 | 第24-28页 |
4.1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 | 第24-25页 |
4.2 失能老人照护模式在各地的发展 | 第25-28页 |
4.2.1 上海市打造体现人文关怀的机构照护模式 | 第25页 |
4.2.2 青岛市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 第25-26页 |
4.2.3 西安政府为贫困失能老人购买服务 | 第26-27页 |
4.2.4 北京“医养结合”模式 | 第27-28页 |
5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问题 | 第28-36页 |
5.1 长期照护的法律和制度缺失 | 第28页 |
5.2 长期照护人员队伍严重不足 | 第28-29页 |
5.3 居家照护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5.3.1 家庭照护功能急剧退化 | 第29-30页 |
5.3.2 照护服务内容单一 | 第30页 |
5.4 社区照护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5.4.1 社区照护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 | 第30-31页 |
5.4.2 社区服务设施不足 | 第31页 |
5.5 机构照护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5.5.1 养老机构供不应求与资源利用率低并存 | 第31-32页 |
5.5.2 养老机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 第32-33页 |
5.5.3 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缺少规范性 | 第33-35页 |
5.5.4 养老机构服务的发展缺少连续性 | 第35-36页 |
6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6-41页 |
6.1 长期照护的法律和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6页 |
6.2 长期照护人员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6.3 居家照护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7页 |
6.4 社区照护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6.5 机构照护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8-41页 |
6.5.1 缺少合理规划 | 第38-39页 |
6.5.2 政策支持不到位 | 第39页 |
6.5.3 缺少有效监督和评估机制 | 第39页 |
6.5.4 机构照护的碎片化 | 第39-41页 |
7 发展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的建议 | 第41-48页 |
7.1 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的发展思路 | 第41-44页 |
7.1.1 大力发展居家、社区照护 | 第41-42页 |
7.1.2 发挥机构照护的支撑作用 | 第42-44页 |
7.1.3 鼓励老人群体的互助 | 第44页 |
7.1.4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 第44页 |
7.2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和法律体系 | 第44-45页 |
7.3 强化政府扶持政策 | 第45页 |
7.4 加强长期照护人员队伍的培训和培养 | 第45-46页 |
7.5 建立有效评估和监督机制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A 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
B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2页 |
C 调查问卷 | 第5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