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0 引言 | 第11-22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0.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0.3.1 国外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0.3.2 国内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0.3.3 金融 CGE 模型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0.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0.4.1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0.4.2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0.4.3 研究视角 | 第20-21页 |
0.4.4 创新点 | 第21-22页 |
1 利率市场化理论概述 | 第22-27页 |
1.1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内涵 | 第22-23页 |
1.2 利率机制理论 | 第23-24页 |
1.2.1 利率决定理论 | 第23-24页 |
1.2.2 利率传导理论 | 第24页 |
1.3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24-2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2 国内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第27-36页 |
2.1 主要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历程 | 第27-31页 |
2.1.1 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27-29页 |
2.1.2 激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29-30页 |
2.1.3 两种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 第30-31页 |
2.2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 第31-34页 |
2.2.1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时间表 | 第31-33页 |
2.2.2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阶段和主线 | 第33-34页 |
2.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第34-35页 |
2.3.1 对金融部门的影响 | 第34页 |
2.3.2 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影响 | 第34页 |
2.3.3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金融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建立 | 第36-43页 |
3.1 生产模块 | 第36-37页 |
3.2 贸易模块 | 第37-38页 |
3.3 收入模块 | 第38-39页 |
3.4 支出模块 | 第39-40页 |
3.5 均衡模块 | 第40-41页 |
3.6 金融模块 | 第41-4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我国金融社会核算矩阵编制 | 第43-55页 |
4.1 金融社会核算矩阵概述 | 第43-45页 |
4.2 我国金融社会核算矩阵(C-FSAM)的编制 | 第45-52页 |
4.3 金融社会核算矩阵的平衡 | 第52-53页 |
4.4 模型的参数标定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5 利率市场化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5-61页 |
5.1 利率市场化政策效果分析 | 第55-56页 |
5.2 利率市场化政策模拟情景设定 | 第56-57页 |
5.3 主要模拟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6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
发表学术论文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