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6页 |
1.1 寻找目标基因的方法 | 第13-20页 |
1.1.1 图位克隆 | 第13-14页 |
1.1.2 转座子标签 | 第14-15页 |
1.1.3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 第15页 |
1.1.4 同源序列 | 第15页 |
1.1.5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 | 第15-20页 |
1.2 TCP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 | 第20-24页 |
1.2.1 TCP基因家族的发现 | 第20-22页 |
1.2.2 TCP基因家族的进化 | 第22-23页 |
1.2.3 TCP转录因子的生物学功能 | 第23-24页 |
1.3 植物卷须发育的研究 | 第2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1.4.1 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1.4.2 课题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利用稀有变异克隆黄瓜卷须身份基因 | 第26-42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9页 |
2.2.1 黄瓜稀有变异的鉴定 | 第26-27页 |
2.2.2 实验材料和种植条件 | 第27页 |
2.2.3 黄瓜DNA的提取 | 第27页 |
2.2.4 黄瓜RNA的提取 | 第27-28页 |
2.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28页 |
2.2.6 CsTEN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28页 |
2.2.7 利用精细定位区间内的SNP构建进化树 | 第28页 |
2.2.8 dCAPS标记分析 | 第28-29页 |
2.2.9 扫描电镜观察 | 第2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2页 |
2.3.1 黄瓜核心种质的稀有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第29-33页 |
2.3.2 黄瓜变态卷须表型鉴定与遗传分析 | 第33-36页 |
2.3.3 利用稀有变异寻找CsTEN的候选基因 | 第36-37页 |
2.3.4 卷须身份基因CsTEN的克隆和导致表型发生的SNP的确定 | 第37-42页 |
第三章 黄瓜卷须身份基因CsTEN的功能分析 | 第42-60页 |
3.1 前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8页 |
3.2.1 进化树构建 | 第42页 |
3.2.2 通过RACE技术获得CsTEN基因序列全长 | 第42页 |
3.2.3 葫芦科其他瓜类作物的TEN基因列序的获得 | 第42页 |
3.2.4 农杆菌热击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42-43页 |
3.2.5 农杆菌电击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43页 |
3.2.6 在本氏烟草叶片中进行瞬时表达检测 | 第43-44页 |
3.2.7 酵母激活实验 | 第44页 |
3.2.8 原位杂交实验 | 第44-4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8-60页 |
3.3.1 进化树分析CsTEN属于TCP转录因子家族 | 第48-49页 |
3.3.2 CsTEN基因的结构分析 | 第49-52页 |
3.3.3 CsTEN存在两个转录本 | 第52-54页 |
3.3.4 CsTEN具有细胞核定位能力 | 第54页 |
3.3.5 稀有SNP显著降低CsTEN的转录激活能力 | 第54-56页 |
3.3.6 正常卷须和变态卷须不同发育时期中CsTEN的时空表达 | 第56-57页 |
3.3.7 喷瓜的TEN基因分析 | 第57-60页 |
第四章 CsTEN的下游基因参与黄瓜卷须的发育和运动 | 第60-71页 |
4.1 前言 | 第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4.2.1 转录组测序和GO通路富集分析 | 第60页 |
4.2.2 γ-氨基丁酸和乙酰胆碱体外处理黄瓜卷须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71页 |
4.3.1 正常卷须和变态卷须的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61-62页 |
4.3.2 正常卷须和变态卷须的转录组分析 | 第62-64页 |
4.3.3 CsTEN参与抑制CsYABBY1的表达 | 第64-65页 |
4.3.4 拟南芥中CYC/TB1亚类的TCP抑制YABBY基因表达 | 第65-66页 |
4.3.5 CsTEN抑制侧翼器官的极性发育 | 第66-67页 |
4.3.6 黄瓜卷须运动相关基因 | 第67-7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2页 |
附录 | 第82-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