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及空间分布特征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3-22页
    1.1 背景与意义第13-15页
        1.1.1 农田生态系统碳固定面临的挑战第13-14页
        1.1.2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地下部分功能第14页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4-15页
    1.2 植物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研究进展:土体——全球第15-19页
        1.2.1 单株植株根系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第15-17页
        1.2.2 植物种群根系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第17-18页
        1.2.3 全球植物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第18页
        1.2.4 土体到全球尺度的根系预测模型第18-19页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9-22页
        1.3.1 研究目标第19-20页
        1.3.2 研究内容第20页
        1.3.3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中国玉米根系数据收集与整理第22-30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中国玉米种植生态区划第22-28页
        2.2.1 北方春播玉米区第23-25页
        2.2.2 黄淮海夏播玉米区第25页
        2.2.3 西北内陆玉米区第25-26页
        2.2.4 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第26-27页
        2.2.5 南方丘陵玉米区第27页
        2.2.6 青藏高原玉米区第27-28页
    2.3 玉米根系数据获取与筛选第28-29页
        2.3.1 数据获取第28页
        2.3.2 数据筛选第28-29页
    2.4 数据产生、处理及统计分析第29-30页
第3章 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30-41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与碳输入估算方法第30-32页
        3.2.1 玉米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第30-31页
        3.2.2 估算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碳输入第31-32页
    3.3 不同土壤剖面玉米根系生物量及分布特征第32-33页
    3.4 不同生态区玉米根系生物量及分布特征第33-35页
    3.5 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35-38页
    3.6 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碳储量第38-39页
    3.7 局限性第39-40页
    3.8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第41-51页
    4.1 引言第41页
    4.2 玉米根系垂直分布模型第41-42页
        4.2.1 LDR模型第41-42页
        4.2.2 模型验证第42页
    4.3 中国玉米根系深度空间分布与表层0-20cm碳输入估算方法第42-43页
        4.3.1 玉米根系深度空间分布第42页
        4.3.2 表层0-20cm土壤根系碳输入第42-43页
    4.4 LDR模型预测准确性第43-44页
    4.5 不同土壤剖面玉米根系深度及分布特征第44-45页
    4.6 不同生态区玉米根系深度及分布特征第45-46页
    4.7 中国玉米根系深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第46-49页
    4.8 表层0-20cm土壤根系生物量碳储量第49页
    4.9 局限性第49-50页
    4.10 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中国玉米根系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预测第51-68页
    5.1 引言第51页
    5.2 空间影响因子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第51-57页
        5.2.1 影响玉米根系分布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数据库第51-53页
        5.2.2 预测因子选择与模型建立第53-57页
    5.3 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及根系深度空间分布预测方法第57-58页
    5.4 影响玉米根系生物量及根系深度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第58-63页
    5.5 中国玉米根系生物量及根系深度空间分布模式第63-65页
    5.6 偏最小二乘法预测结果与反距离权重插值结果的比较第65-67页
    5.7 局限性第67页
    5.8 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中国主产区玉米根系时间变化特征初探第68-73页
    6.1 引言第68页
    6.2 全国范围及玉米主产区玉米根系系统时间变化特征第68-72页
    6.3 降低生物量却增加深度的根系分布趋势第72-73页
第7章 结论和展望第73-76页
    7.1 主要结论第73-74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74页
    7.3 展望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6页
附录A第86-102页
附录B第102-111页
附录C第111-114页
附录D第114-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作者简介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北玉米农田行间土壤水分水平分布特性
下一篇:小麦燕大1817×北农6号RIL群体农艺性状QTL定位和BSR-Seq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