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顶推工艺的发展 | 第12-16页 |
1.1.1 国外应用与发展 | 第12-14页 |
1.1.2 国内应用与发展 | 第14-16页 |
1.2 顶推法的发展特点 | 第16-17页 |
1.3 顶推法施工钢桁梁发展现状 | 第17-18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顶推施工工艺及计算理论 | 第20-28页 |
2.1 顶推法的分类 | 第20-22页 |
2.1.1 按顶推力的施加位置分类 | 第20页 |
2.1.2 按支撑系统分类 | 第20-21页 |
2.1.3 按顶推的方向分类 | 第21页 |
2.1.4 按动力装置的分类 | 第21页 |
2.1.5 按主梁节段成型的方式分类 | 第21-22页 |
2.2 临时设施 | 第22-24页 |
2.2.1 顶推平台 | 第22页 |
2.2.2 临时墩 | 第22-23页 |
2.2.3 滑道与侧限的安装 | 第23页 |
2.2.4 导梁 | 第23页 |
2.2.5 顶推导向及纠偏 | 第23-24页 |
2.3 顶推施工中的主要工艺 | 第24-25页 |
2.3.1 节段长度和场地布置 | 第24页 |
2.3.2 节段的预制 | 第24页 |
2.3.3 落梁 | 第24-25页 |
2.4 顶推施工结构计算方法 | 第25-28页 |
2.4.1 正装分析法 | 第25页 |
2.4.2 倒拆分析法 | 第25-26页 |
2.4.3 无应力状态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钢桁梁顶推施工仿真计算 | 第28-48页 |
3.1 概述 | 第28页 |
3.2 钢桁梁顶推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第28-38页 |
3.2.1 单元、节点的建立 | 第29页 |
3.2.2 材料和截面特性 | 第29-31页 |
3.2.3 施工工况的划分 | 第31-38页 |
3.3 顶推全过程分析结果 | 第38-47页 |
3.3.1 支点反力 | 第38-41页 |
3.3.2 主梁结构内力及应力 | 第41-46页 |
3.3.3 钢桁梁线形变化 | 第46页 |
3.3.4 小结 | 第46-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连续钢梁桥顶推过程结构受力影响参数分析 | 第48-58页 |
4.1 概述 | 第48页 |
4.2 顶推过程模型建立 | 第48-49页 |
4.3 顶推过程计算理论 | 第49-54页 |
4.3.1 顶推第一阶段弯矩求解 | 第49-52页 |
4.3.2 顶推第二阶段弯矩求解 | 第52-53页 |
4.3.3 顶推第三阶段弯矩求解 | 第53-54页 |
4.4 顶推导梁参数分析 | 第54-56页 |
4.4.1 导-主梁长度比与导-主梁自重荷载集度比分析 | 第54-55页 |
4.4.2 导-主梁刚度比分析 | 第55-56页 |
4.5 顶推跨后端支点n支反力分析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 | 第58-71页 |
5.1 概述 | 第58页 |
5.2 施工控制原则及要求 | 第58-59页 |
5.2.1 钢桁梁顶推施工的受力要求 | 第58-59页 |
5.2.2 线形要求 | 第59页 |
5.3 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的方法 | 第59-60页 |
5.3.1 开环控制法 | 第59页 |
5.3.2 反馈控制法 | 第59页 |
5.3.3 自适应控制法 | 第59-60页 |
5.4 钢桁梁顶推施工监测控制内容 | 第60-65页 |
5.4.1 梁段拼接线形监测控制 | 第60-62页 |
5.4.2 钢桁梁节段杆件应力监测控制 | 第62-63页 |
5.4.3 钢导梁挠度监测控制 | 第63-64页 |
5.4.4 临时支架变形监测控制 | 第64-65页 |
5.5 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结果及分析 | 第65-70页 |
5.5.1 过程中监测结果 | 第65-67页 |
5.5.2 落梁后钢桁梁状态 | 第67-70页 |
5.5.3 钢桁梁顶推施工控制结果评价 | 第7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