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第一章 蔬菜主要蓟马的概述 | 第13-17页 |
1 西花蓟马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1 西花蓟马概述 | 第13页 |
1.2 西花蓟马的为害现状 | 第13-14页 |
2 花蓟马的概述及为害现状 | 第14-15页 |
2.1 花蓟马的概述 | 第14-15页 |
2.2 花蓟马的为害现状 | 第15页 |
3 蓟马的防治方法 | 第15-17页 |
3.1 物理防治 | 第15-16页 |
3.2 化学防治 | 第16页 |
3.3 农业防治 | 第16页 |
3.4 生物防治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番茄斑萎病毒的概述及危害 | 第17-19页 |
1 番茄斑萎病毒的概述 | 第17页 |
2 番茄斑萎病毒的危害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媒介昆虫-植物病毒-植物互作 | 第19-23页 |
1 蓟马与番茄斑萎病毒的互作关系 | 第19-20页 |
1.1 蓟马与病毒的互作 | 第19页 |
1.2 蓟马传播病毒的方式及影响 | 第19-20页 |
1.3 病毒和蓟马协同进化 | 第20页 |
2 病毒对寄主植物的影响 | 第20-21页 |
3 蓟马与寄主植物的互作 | 第21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4.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4.2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23-59页 |
第一章 基本材料和方法 | 第23-27页 |
1 基本材料 | 第23-25页 |
1.1 供试昆虫 | 第23页 |
1.2 供试植物 | 第23-24页 |
1.3 供试病毒 | 第24页 |
1.4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24-25页 |
1.4.1 设备及仪器 | 第24-25页 |
1.4.2 其他工具 | 第25页 |
2 基本方法 | 第25-27页 |
2.1 接毒缓冲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2 感病植物获得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番茄斑萎病毒对西花蓟马在辣椒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9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1.2.1 蓟马单头饲养存活,生长和发育情况的测定 | 第27-28页 |
1.2.2 蓟马单头饲养成虫存活和繁殖情况的测定 | 第28页 |
1.2.3 蓟马群体饲养的存活和繁殖情况的测定 | 第28页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1.3.1 单头饲养试验的生命表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1.3.2 种群预测与群体饲养试验数据处理 | 第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2.1 发育历期和产卵情况 | 第29-30页 |
2.2 不同龄期存活率 | 第30-31页 |
2.3 特征年龄存活率,产卵量和统计值 | 第31-32页 |
2.4 期望寿命 | 第32页 |
2.5 生殖价 | 第32-33页 |
2.6 种群参数 | 第33页 |
2.7 种群预测 | 第33-34页 |
2.8 群体饲养的虫口数 | 第34页 |
3 讨论 | 第34-37页 |
第三章 番茄斑萎病毒对花蓟马在辣椒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37页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2.1 发育历期和产卵情况 | 第37-38页 |
2.2 不同龄期存活率 | 第38-39页 |
2.3 期望寿命 | 第39页 |
2.4 种群参数 | 第39-40页 |
2.5 群体饲养的虫口数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3页 |
第四章 番茄斑萎病毒对西花蓟马在曼陀罗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3页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2.1 发育历期和产卵情况 | 第43-44页 |
2.2 不同龄期存活率 | 第44-45页 |
2.3 特征年龄存活率,产卵量和统计值 | 第45-46页 |
2.4 期望寿命 | 第46页 |
2.5 生殖价 | 第46-47页 |
2.6 种群参数 | 第47页 |
2.7 种群预测 | 第47-48页 |
2.8 群体饲养的虫口数 | 第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第五章 番茄斑萎病毒对花蓟马在曼陀罗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51-5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6页 |
2.1 发育历期和产卵情况 | 第51-52页 |
2.2 不同龄期存活率 | 第52-53页 |
2.3 特征年龄存活率,产卵量和统计值 | 第53-54页 |
2.4 期望寿命 | 第54页 |
2.5 生殖价 | 第54-55页 |
2.6 种群参数 | 第55页 |
2.7 种群预测 | 第55-56页 |
3 讨论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1 关于两性生命表 | 第57页 |
2 全文讨论及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