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发展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补弹装置的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1.2.2 国内补弹装置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补弹装置设计 | 第16-40页 |
2.1 供弹器机构设计 | 第16-17页 |
2.2 补弹机构设计 | 第17-25页 |
2.2.1 抱弹夹设计 | 第18-22页 |
2.2.1.1 抱夹的设计 | 第20-21页 |
2.2.1.2 复位弹簧的设计 | 第21-22页 |
2.2.2 补弹盘与底架设计 | 第22-24页 |
2.2.2.1 补弹盘的设计 | 第22-24页 |
2.2.2.2 底架的设计 | 第24页 |
2.2.3 补弹机构工作过程 | 第24-25页 |
2.3 取弹器设计 | 第25-31页 |
2.3.1 取弹器主体设计 | 第27-30页 |
2.3.2 取弹器支架设计 | 第30-31页 |
2.4 电机的选择 | 第31-33页 |
2.5 对于模型的有限元分析 | 第33-39页 |
2.5.1 补弹过程起始危险部位分析 | 第33-36页 |
2.5.2 补弹过程中危险部位分析 | 第36-37页 |
2.5.3 补弹过程结束危险部位分析 | 第37-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补弹机构运动过程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40-54页 |
3.1 补弹机构模型简化 | 第40-41页 |
3.1.1 ADAMS软件介绍 | 第40页 |
3.1.2 补弹机构Solid Works的模型简化 | 第40-41页 |
3.2 补弹机构ADAM S模型建立 | 第41-44页 |
3.2.1 创建约束 | 第42-43页 |
3.2.2 添加力 | 第43页 |
3.2.3 创建传感器模型 | 第43-44页 |
3.3 仿真脚本的建立 | 第44-45页 |
3.4 仿真运动过程分析 | 第45-53页 |
3.4.1 弹丸质心轨迹分析 | 第48页 |
3.4.2 弹丸与补弹盘接触力分析 | 第48-51页 |
3.4.3 底架与地面接触力分析 | 第51-52页 |
3.4.4 传动轴与底架触力分析 | 第52页 |
3.4.5 弹丸与取弹器支架接触力分析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自动补弹装置时序分析及控制系统设计 | 第54-62页 |
4.1 自动化补弹装置时序 | 第54-55页 |
4.2 自动化补弹装置控制方式 | 第55-61页 |
4.2.1 抱夹控制 | 第55-56页 |
4.2.2 补弹盘运动控制 | 第56-58页 |
4.2.3 自动补弹机构控制界面 | 第58-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