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对策研究--以牡丹江市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7-11页 |
1.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1 研究目的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3.本文主创新点 | 第10页 |
4.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4.1 资料研究法。 | 第10页 |
4.2 对比法 | 第10-11页 |
4.3 调研法 | 第1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2.1 人才流动理论 | 第11-13页 |
2.1.1 劳动力迁移 | 第11页 |
2.1.2 社会协同理论 | 第11-13页 |
2.2 欠发达地区人才引进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2.2.1 欠发达地区 | 第13页 |
2.2.2 人力资源管理 | 第13-14页 |
2.3 欠发达地区人才合理流动时代蕴意 | 第14-16页 |
2.3.1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第14-15页 |
2.3.2 促进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 第15页 |
2.3.3 解决欠发达地区人才供需问题 | 第15页 |
2.3.4 促进欠发达地区文化水平提升 | 第15-1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6页 |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现状——以牡丹江市为例 | 第16-23页 |
3.1 牡丹江市人才流动概况 | 第16-19页 |
3.2 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现状 | 第19-20页 |
3.2.1 政策制定落实 | 第19页 |
3.2.2 不断夯实人才组织基础 | 第19-20页 |
3.2.3 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 第20页 |
3.3 牡丹江市人才流动存在问题 | 第20-23页 |
3.3.1 人才引进后难以调动积极性 | 第21页 |
3.3.2 未建立健全的人才保障机制 | 第21页 |
3.3.3 落后的管理措施 | 第21-2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3页 |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动问题原因分析 | 第23-28页 |
4.1 主观方面影响 | 第23-25页 |
4.1.1 人才本身认知、价值追求影响 | 第23-24页 |
4.1.2 引导方观念认知影响 | 第24-25页 |
4.1.3 政策制定、落实方面的影响 | 第25页 |
4.1.4 管理方式影响 | 第25页 |
4.2 客观方面影响 | 第25-27页 |
4.2.1 自然环境影响 | 第25-26页 |
4.2.2 经济收入影响 | 第26页 |
4.2.3 人文环境影响 | 第26-2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 第28-35页 |
5.1 科学规划,为人才引进创建良好平台 | 第28-30页 |
5.1.1 树立正确人才观念 | 第28-29页 |
5.1.2 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 | 第29页 |
5.1.3 综合考虑,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 | 第29页 |
5.1.4 完善创业扶持体系 | 第29-30页 |
5.1.5 推进产业化发展,引进专业人才 | 第30页 |
5.2 加强信息机制建设,努力争取社会力量加入 | 第30-32页 |
5.2.1 建设人才数据库 | 第30页 |
5.2.2 建设网络共享机制 | 第30-31页 |
5.2.3 努力争取上级政府帮助 | 第31页 |
5.2.4 努力争取发达地区对口支援 | 第31页 |
5.2.5 争取社会各界支援 | 第31-32页 |
5.3 为人才引进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 第32页 |
5.4 加强培训,提高人才综合素养 | 第32-35页 |
5.4.1 创新举措,提高人才引进效率 | 第32-33页 |
5.4.2 优化环境,集聚各类优秀人才 | 第33页 |
5.4.3 以用为本,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 第33-34页 |
5.4.4 强化服务,提高人才资源配置 | 第34-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