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0-19页 |
1 负性生活事件概述 | 第10-11页 |
1.1 生活事件的定义和分类 | 第10页 |
1.2 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2 学业适应概述 | 第11-12页 |
2.1 学业适应的概念 | 第11页 |
2.2 负性生活事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 | 第11-12页 |
3 一般自我效能感 | 第12-14页 |
3.1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 第12页 |
3.2 负性生活事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第12-13页 |
3.3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4 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 | 第14-17页 |
4.1 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的概念 | 第14页 |
4.2 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负性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 | 第14-15页 |
4.3 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与学业适应、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第15-17页 |
5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6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6.2 研究假设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 被试 | 第19页 |
2 测量工具 | 第19-20页 |
2.1 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 | 第19页 |
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19页 |
2.3 学习适应行为量表 | 第19-20页 |
2.4 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问卷 | 第20页 |
3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 第20页 |
4 施测程序 | 第20页 |
4.1 主试培训 | 第20页 |
4.2 问卷施测 | 第20页 |
5 数据管理 | 第20-21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1-31页 |
1 描述性统计 | 第21-24页 |
1.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21-22页 |
1.2 高中生学业适应、负性生活事件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22-24页 |
2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2.1 各变量的相关分析 | 第24页 |
2.2 学业适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回归分析 | 第24-25页 |
3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25-27页 |
4 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 | 第27-31页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31-39页 |
1 高中生学业适应及负性生活事件的特点 | 第31-33页 |
1.1 高中生学业适应的基本特点 | 第31-32页 |
1.2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的特点 | 第32-33页 |
2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2.1 负性生活事件与学业适应之间的相关关系及预测关系 | 第33-34页 |
2.2 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学业适应之间的关系 | 第34页 |
3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34-35页 |
4 学生感知到的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 | 第35-36页 |
5 研究反思 | 第36-37页 |
5.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6-37页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7页 |
6 教育建议 | 第37-39页 |
6.1 注重培养一般自我效能感 | 第37-38页 |
6.2 教师要关心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并提供有效支持 | 第38-39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附录(部分)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