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不同性取向大学生面孔吸引力的特征及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9页
1 文献综述第9-17页
    1.1 面孔吸引力的理论基础第9-12页
        1.1.1 神经基础第9-10页
        1.1.2 进化取向第10-11页
        1.1.3 文化视角第11页
        1.1.4 认知取向第11-12页
    1.2 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第12-15页
        1.2.1 面孔特征第12-13页
        1.2.2 个体差异第13-14页
        1.2.3 社会因素第14-15页
    1.3 面孔吸引力的研究方法第15页
    1.4 小结第15-17页
2 研究目的第17-19页
    2.1 问题提出第17页
    2.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2.3 研究假设第18-19页
3 研究方法第19-22页
    3.1 研究一 不同性取向大学生判断异性恋面孔吸引力的差异第19-20页
        3.1.1 研究对象第19页
        3.1.2 实验材料第19页
        3.1.3 实验程序第19-20页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0页
    3.2 研究二 社会行为评价对不同性取向大学生评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第20-22页
        3.2.1 研究对象第20页
        3.2.2 实验材料第20-21页
        3.2.3 实验程序第21页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1-22页
4 结果与分析第22-35页
    4.1 研究一 不同性取向大学生判断异性恋面孔吸引力的差异第22-27页
        4.1.1 异性恋面孔吸引力判断反应时的描述统计第22页
        4.1.2 异性恋面孔吸引力判断反应时的方差分析第22-24页
        4.1.3 异性恋面孔吸引力评价等级的描述统计第24页
        4.1.4 异性恋面孔吸引力评价等级的方差分析第24-27页
    4.2 研究二 社会行为评价对不同性取向大学生评定面孔吸引力的影响第27-35页
        4.2.1 不同社会行为评价下面孔图片评定等级的结果分析第27页
        4.2.2 不同社会行为评价下面孔吸引力评定等级的描述统计第27-28页
        4.2.3 不同社会行为评价下面孔吸引力评定等级的方差分析第28-35页
5 讨论第35-39页
    5.1 不同性取向大学生判断异性恋面孔吸引力的反应时第35-36页
    5.2 不同性取向大学生对异性恋面孔吸引力的等级评定第36-37页
    5.3 社会行为评价对面孔吸引力评定的影响第37-39页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7页
附录第47-50页
致谢第50-51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维IRT的测验等值研究
下一篇: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