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19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大学生道德偏差的内涵 | 第19-23页 |
(一) 大学生道德偏差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 大学生道德偏差的具体内容 | 第20-23页 |
1. 大学生道德动机偏差 | 第20-21页 |
2. 大学生道德认知偏差 | 第21页 |
3. 大学生道德情感偏差 | 第21-22页 |
4. 大学生道德意志偏差 | 第22页 |
5. 大学生道德行为偏差 | 第22-23页 |
二、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偏差现状分析 | 第23-35页 |
(一)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偏差现状分析 | 第23-27页 |
1. 动机上从自身利益出发 | 第24-25页 |
2. 对社会道德现象认识不足 | 第25-26页 |
3. 充当社会发展的旁观者 | 第26页 |
4. 知行不协调 | 第26-27页 |
(二) 当代大学生的家庭美德偏差现状分析 | 第27-29页 |
1. 恋爱动机追求实用价值 | 第27-28页 |
2. 家庭成员关系疏远 | 第28-29页 |
3. 知行不一致 | 第29页 |
(三)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道德偏差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1. 动机过于狭隘 | 第29-30页 |
2. 学习缺乏计划性或害怕困难 | 第30-31页 |
3. 知行背离 | 第31-32页 |
(四) 当代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偏差现状分析 | 第32-35页 |
1. 情感随意或错位 | 第32-33页 |
2. 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 | 第33-34页 |
3. 知行矛盾 | 第34-35页 |
三、大学生道德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一)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道德环境复杂 | 第35-37页 |
1.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 第35-36页 |
2. 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环境的不健全 | 第36页 |
3. 社会不良文化的错误诱导 | 第36-37页 |
4. 大众媒体的负面引导 | 第37页 |
(二) 高校道德教育和管理实效性不强 | 第37-40页 |
1. 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 第37-38页 |
2. 高校道德教育管理不到位 | 第38-40页 |
(三) 家庭道德教育功能存在偏差 | 第40-41页 |
1. 认知功能存在偏差 | 第40页 |
2. 引导功能发挥不当 | 第40-41页 |
3. 示范功能存在失误 | 第41页 |
(四) 大学生的道德自觉性不够 | 第41-43页 |
1. 自我控制和自我约束能力欠缺 | 第42页 |
2. 自我责任感不强 | 第42-43页 |
3. 自我道德修养不足 | 第43页 |
四、大学生道德偏差的解决对策 | 第43-55页 |
(一) 整合社会资源,改善社会环境 | 第43-46页 |
1. 完善道德制度,明确道德规范 | 第44-45页 |
2. 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 | 第45-46页 |
(二) 高校要加强道德教育和完善管理制度 | 第46-50页 |
1. 加强道德教育 | 第46-48页 |
2. 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 第48-50页 |
(三) 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功能 | 第50-52页 |
1. 充分发挥认知功能——家长要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 | 第50-51页 |
2. 优化引导功能——家长要积极地正面引导 | 第51页 |
3. 强化示范功能——家长要做好道德表率 | 第51-52页 |
(四) 大学生要增强自我道德教育的自觉性 | 第52-55页 |
1. 自觉树立为善的道德需要和动机 | 第52-53页 |
2. 自觉认知社会道德规范 | 第53页 |
3. 自觉参与道德生活体验 | 第53-54页 |
4. 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