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口蹄疫与口蹄疫病毒 | 第15-19页 |
1.1.1 口蹄疫 | 第15-16页 |
1.1.2 FMDV | 第16-19页 |
1.2 FMDV受体 | 第19-23页 |
1.2.1 FMDV整联蛋白受体的鉴定 | 第20页 |
1.2.2 FMDV替代受体的鉴定 | 第20-21页 |
1.2.3 FMDV受体在宿主和细胞嗜性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1.3 FMDV的内吞路径 | 第23-25页 |
1.3.1 病毒内吞路径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2 整联蛋白受体介导的FMDV内吞路径 | 第24-25页 |
1.3.3 硫酸乙酰肝素受体介导的FMDV内吞路径 | 第25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26-28页 |
1.5.1 RGD突变对FMDV识别猪源和牛源整联蛋白受体的影响 | 第26页 |
1.5.2 VP1-154位氨基酸突变对Asia1型FMDV致病性和受体识别的影响 | 第26-27页 |
1.5.3 FMDV新受体介导的内吞路径的探索 | 第27-28页 |
第二章 RGD突变对FMDV识别整联蛋白受体的影响 | 第28-3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3页 |
2.1.1 菌株、载体和细胞 | 第29页 |
2.1.2 酶与试剂 | 第29页 |
2.1.3 RNA提取与cDNA的合成 | 第29-30页 |
2.1.4 目的片段扩增 | 第30页 |
2.1.5 目的片段连接pMD20-T载体测序 | 第30-32页 |
2.1.6 含有目的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2-33页 |
2.1.7 质粒转染 | 第33页 |
2.1.8 FMDV整联蛋白受体各亚基基因在细胞中表达鉴定 | 第33页 |
2.1.9 转染质粒后攻毒实验 | 第33页 |
2.1.10 数据分析 | 第33页 |
2.2 结果 | 第33-38页 |
2.2.1 目的片段扩增 | 第33-34页 |
2.2.2 各亚基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4-35页 |
2.2.3 各亚基真核表达质粒的表达鉴定 | 第35-37页 |
2.2.4 含有非RGD受体识别基序毒株对整联蛋白受体利用比较 | 第37-38页 |
2.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三章 VP1 S154D突变对FMDV致病性的影响 | 第39-5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3.1.1 菌株、质粒、细胞、病毒和动物 | 第40页 |
3.1.2 酶与试剂 | 第40-41页 |
3.1.3 FMDV Asia1/HN/CHA/06毒株全长cDNA拯救质粒的构建 | 第41-44页 |
3.1.4 重组病毒拯救 | 第44页 |
3.1.5 重组病毒在不同来源的宿主细胞上生物学特性比较 | 第44-45页 |
3.1.6 LD_(50)实验 | 第45页 |
3.1.7 猪只攻毒实验 | 第45-46页 |
3.1.8 病毒识别猪源整联蛋白受体比较 | 第46页 |
3.2 结果 | 第46-54页 |
3.2.1 Asia1型FMDV受体识别基序的变异 | 第46-47页 |
3.2.2 重组病毒的拯救 | 第47-48页 |
3.2.3 拯救病毒的PCR鉴定和遗传稳定性 | 第48页 |
3.2.4 拯救病毒的蛋白水平检测 | 第48-49页 |
3.2.5 LD_(50)的测定 | 第49页 |
3.2.6 TCID_(50)的测定 | 第49页 |
3.2.7 重组病毒在宿主细胞上的成斑能力 | 第49-50页 |
3.2.8 拯救病毒在宿主细胞上生长曲线比较 | 第50-51页 |
3.2.9 拯救病毒在宿主细胞上复制曲线比较 | 第51页 |
3.2.10 1×10~6 TCID_(50)攻毒组的猪的临床指标检测 | 第51-52页 |
3.2.11 3×10~6 TCID_(50)攻毒组的猪的临床指标检测 | 第52-53页 |
3.2.12 两个重组毒株对猪源整联蛋白受体利用能力的比较 | 第53-54页 |
3.3 讨论 | 第54-58页 |
第四章 FMDV第三受体介导的内吞路径鉴定 | 第58-6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1页 |
4.1.1 病毒和细胞 | 第59页 |
4.1.2 试剂 | 第59页 |
4.1.3 Esp-15质粒显性负突变体构建 | 第59页 |
4.1.4 药物处理实验 | 第59-60页 |
4.1.5 Alexa Fluor 594-conjugated CT-B和Alexa Fluor 594-conjugated transferrin的内吞 | 第60页 |
4.1.6 siRNA转染 | 第60页 |
4.1.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第60页 |
4.1.8 蛋白免疫印迹技术 | 第60-61页 |
4.2 结果 | 第61-66页 |
4.2.1 药物功能验证 | 第61-62页 |
4.2.2 药物抑制剂在CHO-677细胞上对FMDV感染的影响 | 第62-64页 |
4.2.3 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1 的siRNA在CHO-677细胞上对FMDV感染的影响 | 第64-65页 |
4.2.4 Eps-15、Caveolin-1 和Dynamin-1 的显性负突变体在CHO-677细胞上对FMDV感染的影响 | 第65-66页 |
4.2.5 NH_4Cl在CHO-677细胞上对FMDV感染的影响 | 第66页 |
4.3 讨论 | 第66-6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