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重要符号表 | 第16-19页 |
缩略词表 | 第19-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5页 |
1.1 本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0-2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3-32页 |
1.2.1 BLEVE理论及模型研究 | 第23-25页 |
1.2.2 多尺度下BLEVE模拟实验研究 | 第25-28页 |
1.2.3 BLEVE爆炸冲击波的研究 | 第28-30页 |
1.2.4 CO_2 BLEVE的相关研究 | 第30-32页 |
1.2.5 研究现状总结 | 第32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32-35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 | 第32-33页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33-35页 |
第2章 CO_2发生BLEVE的热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35-48页 |
2.1 引言 | 第35-36页 |
2.2 CO_2的基本热力学性质 | 第36-37页 |
2.3 BLEVE基本过程的理论分析 | 第37-47页 |
2.3.1 气相从压力容器的初始泄放 | 第37-39页 |
2.3.2 气液两相亚稳态平衡及非稳态平衡 | 第39-41页 |
2.3.3 液体的过热与核化沸腾 | 第41-45页 |
2.3.4 气泡的动力学过程 | 第45-46页 |
2.3.5 两相介质的快速泄放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3章 CO_2 BLEVE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 | 第48-77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实验装置设计思路 | 第48-50页 |
3.3 实验系统和方法 | 第50-61页 |
3.3.1 实验系统结构描述 | 第50-52页 |
3.3.2 承压容器 | 第52页 |
3.3.3 CO_2注入装置 | 第52-54页 |
3.3.4 实验参数测量 | 第54-55页 |
3.3.5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5-56页 |
3.3.6 泄压装置 | 第56-60页 |
3.3.7 实验步骤 | 第60-61页 |
3.4 典型实验现象及结果 | 第61-75页 |
3.4.1 流体泄放过程 | 第61-62页 |
3.4.2 容器内压力的响应 | 第62-67页 |
3.4.3 容器内温度的变化 | 第67-68页 |
3.4.4 流体微观运动过程及核化方式 | 第68-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CO_2 BLEVE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77-105页 |
4.1 引言 | 第77页 |
4.2 泄压尺寸 | 第77-83页 |
4.3 CO_2初始状态 | 第83-102页 |
4.3.1 初始压力 | 第83-89页 |
4.3.2 初始温度 | 第89-95页 |
4.3.3 分层加热 | 第95-102页 |
4.4 实验结果总结 | 第102-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CO_2 BLEVE对注入管的破坏效应研究 | 第105-130页 |
5.1 引言 | 第105-106页 |
5.2 实验系统和方法 | 第106-111页 |
5.2.1 CO_2注入装置 | 第106页 |
5.2.2 注入管试件 | 第106-107页 |
5.2.3 拉伸装置 | 第107-108页 |
5.2.4 实验参数测量 | 第108-109页 |
5.2.5 实验条件及方法 | 第109-111页 |
5.3 爆炸过程及失效方式分析 | 第111-116页 |
5.3.1 爆炸过程及试件失效方式分析 | 第111-113页 |
5.3.2 失效压力分析 | 第113-114页 |
5.3.3 断口分析 | 第114-116页 |
5.4 注入管失效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16-125页 |
5.4.1 腐蚀缺陷参数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5.4.2 腐蚀缺陷类型的影响 | 第119-122页 |
5.4.3 拉伸载荷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5.5 爆炸冲击波的传播 | 第125-12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130-134页 |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 | 第130-132页 |
6.2 论文主要特色与创新 | 第132页 |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4页 |
附录 | 第144-1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第146-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