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油水两相管流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油水两相管流流型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1.2.2 油水两相管流压降模型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1.2.3 稠油-水两相管流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实验系统与数据处理方法 | 第16-27页 |
2.1 实验管路系统与主要设备 | 第16-18页 |
2.1.1 实验管路及流程 | 第16-17页 |
2.1.2 动力设备 | 第17页 |
2.1.3 搅拌系统 | 第17-18页 |
2.1.4 等动量取样装置 | 第18页 |
2.2 测量系统 | 第18-20页 |
2.2.1 压力/压差变送器 | 第18-19页 |
2.2.2 温度传感器 | 第19-20页 |
2.2.3 质量流量计 | 第20页 |
2.3 控温系统 | 第20页 |
2.4 数据采集系统及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22页 |
2.4.1 数据采集系统 | 第20-21页 |
2.4.2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2.5 实验参数范围和介质的物性 | 第22-25页 |
2.5.1 实验参数范围 | 第22页 |
2.5.2 实验介质物性 | 第22-25页 |
2.6 实验数据的不确定性分析 | 第25-27页 |
2.6.1 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6.2 实验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 第26-27页 |
第3章 特稠油-水两相水平管流流型研究 | 第27-43页 |
3.1 实验流型的判别与分类 | 第27-36页 |
3.1.1 实验流型的判别 | 第27-35页 |
3.1.2 实验流型的分类 | 第35-36页 |
3.2 实验流型图及流型转化过程分析 | 第36-39页 |
3.2.1 实验流型图 | 第36页 |
3.2.2 实验流型转化过程分析 | 第36-38页 |
3.2.3 不同流型图对比 | 第38-39页 |
3.3 影响流型因素分析 | 第39-42页 |
3.3.1 油品物性对流型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2 实验温度对流型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3 含水率对流型的影响 | 第41页 |
3.3.4 混合流速对流型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特稠油-水两相水平管流压降规律研究 | 第43-56页 |
4.1 宏观流动参数对压降的影响规律 | 第43-49页 |
4.1.1 含水率对压降的影响规律 | 第43-44页 |
4.1.2 混合流速对压降的影响规律 | 第44-46页 |
4.1.3 实验温度对压降的影响规律 | 第46-49页 |
4.2 反相过程的描述 | 第49页 |
4.3 油水两相分散流液滴粒径分布及特性研究 | 第49-54页 |
4.3.1 Ew/o分散流中粒径分布规律 | 第49-52页 |
4.3.2 流动参数对液滴粒径的影响规律 | 第52-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特稠油-水两相水平管流压降模型研究 | 第56-72页 |
5.1 油水两相流压降模型研究概述 | 第56-64页 |
5.1.1 油水两相管流压降梯度的组成 | 第56-57页 |
5.1.2 分层流压降模型研究 | 第57-58页 |
5.1.3 分散流压降模型研究 | 第58-63页 |
5.1.4 环状流压降模型研究 | 第63-64页 |
5.1.5 其他混合流型压降模型研究 | 第64页 |
5.2 特稠油-水两相水平管流部分流型压降模型建立 | 第64-71页 |
5.2.1 油为连续相压降模型 | 第64-68页 |
5.2.2 水为连续相压降模型 | 第68-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