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几何模型及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4-24页 |
2.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14-17页 |
2.1.1 几何模型的简化 | 第14页 |
2.1.2 几何尺寸的选取 | 第14-15页 |
2.1.3 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15页 |
2.1.4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15-17页 |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7-21页 |
2.2.1 湍流模型的选取 | 第17-18页 |
2.2.2 多相流模型的选取 | 第18-21页 |
2.3 数值方法 | 第21-23页 |
2.3.1 计算方法与收敛条件 | 第21页 |
2.3.2 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21-22页 |
2.3.3 初始化条件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配液管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24-66页 |
3.1 开口方向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25-30页 |
3.1.1 浓度场分析 | 第26-28页 |
3.1.2 速度场分析 | 第28-30页 |
3.2 配液管距罐底高度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0-35页 |
3.2.1 浓度场分析 | 第30-33页 |
3.2.2 速度场分析 | 第33-35页 |
3.3 配液孔孔径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5-39页 |
3.3.1 浓度场分析 | 第35-37页 |
3.3.2 速度场分析 | 第37-39页 |
3.4 配液孔数目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39-44页 |
3.4.1 浓度场分析 | 第40-42页 |
3.4.2 速度场分析 | 第42-44页 |
3.5 配液管孔径和孔数目双重作用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4-49页 |
3.5.1 浓度场分析 | 第45-47页 |
3.5.2 速度场分析 | 第47-49页 |
3.6 配液管根数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49-56页 |
3.6.1 浓度场分析 | 第50-54页 |
3.6.2 速度场分析 | 第54-56页 |
3.7 列管式配液管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56-61页 |
3.7.1 两根配液管浓度场分析 | 第56-58页 |
3.7.2 四根配液管浓度场分析 | 第58-59页 |
3.7.3 两根配液管和四根配液管对比 | 第59-61页 |
3.8 配液管组合模型 | 第61-64页 |
3.8.1 浓度场分析 | 第62-64页 |
3.8.2 速度场分析 | 第64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四章 集油槽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66-91页 |
4.1 中心集油槽高度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66-72页 |
4.1.1 浓度场分析 | 第67-70页 |
4.1.2 速度场分析 | 第70-72页 |
4.2 环形集油槽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72-78页 |
4.2.1 浓度场分析 | 第73-77页 |
4.2.2 速度场分析 | 第77-78页 |
4.3 列管式集油槽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 | 第78-86页 |
4.3.1 列管式直管集油槽 | 第78-81页 |
4.3.2 列管式弯管集油槽 | 第81-83页 |
4.3.3 列管式直管集油槽和列管式弯管集油槽对比 | 第83-86页 |
4.4 组合模型 | 第86-89页 |
4.4.1 浓度场分析 | 第87-89页 |
4.4.2 速度场分析 | 第8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5.1 结论 | 第91-92页 |
5.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