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10-17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2、实践意义 | 第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13页 |
1、国内研究评述 | 第11-12页 |
2、国外研究评述 | 第12-13页 |
(四)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劳务工群体 | 第13页 |
2、城市融入 | 第13页 |
3、个案社会工作 | 第13页 |
4、危机介入模式 | 第13页 |
5、任务中心模式 | 第13-14页 |
(五) 理论运用 | 第14-15页 |
1、社会支持理论 | 第14页 |
2、人本主义理论 | 第14页 |
3、优势视角理论 | 第14-15页 |
(六)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实地观察法 | 第15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3、访谈法 | 第15-16页 |
4、行动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劳务工群体城市融入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17-23页 |
(一) 劳务工群体城市融入问题的主要表现 | 第17-18页 |
1、经济融入问题 | 第17页 |
2、体制融入问题 | 第17-18页 |
3、自身素质融入问题 | 第18页 |
4、社会心理融入问题 | 第18页 |
(二) 劳务工群体城市融入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18-23页 |
1、经济状况差不利于劳务工群体融入城市 | 第18-19页 |
2、现行户籍制度制约劳务工群体融入城市 | 第19-20页 |
3、工作条件差不利于劳务工群体融入城市 | 第20-21页 |
4、地域习惯差异大不利于劳务工群体融入城市 | 第21-23页 |
三、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劳务工群体城市融入问题实务探索 | 第23-48页 |
(一) 个案I——危机介入模式介入劳务工城市融入问题 | 第23-37页 |
1、接案 | 第23-24页 |
2、安抚情绪,建立初步关系 | 第24页 |
3、资料收集 | 第24-26页 |
4、问题预估及介入策略分析 | 第26-28页 |
5、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 | 第28-29页 |
6、个案介入 | 第29-36页 |
7、结案 | 第36页 |
8、个案评估 | 第36-37页 |
(二) 个案II—— 任务中心模式介入劳务工城市融入问题 | 第37-48页 |
1、个案背景 | 第37页 |
2、收集资料 | 第37-39页 |
3、接案 | 第39页 |
4、问题预估 | 第39页 |
5、制定工作目标和计划 | 第39-40页 |
6、个案介入 | 第40-46页 |
7、结案 | 第46页 |
8、个案评估 | 第46-48页 |
四、个案社会工作介入劳务工群体城市融入问题的思考 | 第48-56页 |
(一) 现实困境 | 第48-51页 |
1、本土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提高社工服务专业性 | 第48-49页 |
2、劳务工群体接受程度低不利于社工服务普及 | 第49页 |
3、社工人员配备不足不利于社工服务开展 | 第49-50页 |
4、社工流动性强不利于社工服务持续开展 | 第50页 |
5、劳务工群体流动性强不利于社工服务开展 | 第50-51页 |
(二) 经验总结 | 第51-53页 |
1、构建社工、企业、工会之间的良好关系 | 第51-52页 |
2、开发劳务工群体内在资源,建立社会支持体系 | 第52页 |
3、充分发挥社工职能,扮演多元化的社工角色 | 第52-53页 |
(三) 对策建议 | 第53-56页 |
1、社工层面: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服务专业性 | 第53-54页 |
2、机构层面:改善评估方式,完善监督机制 | 第54页 |
3、政府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增加劳务工领域项目数量 | 第54-55页 |
4、企业层面:注重员工人文关怀,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 第55-56页 |
五、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个人简历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6页 |
附录一:深圳市龙岗区传世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个案评估 | 第62-64页 |
附录二:个案/家访服务使用者姓名 | 第64-65页 |
附录三: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保安社区服务中心劳务工领域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