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粪肥施用农田土壤中抗生素与耐药基因污染特征与归趋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中英文对照及缩略词表第19-20页
第1章 绪论第20-44页
    1.1 抗生素种类、作用机制和应用第20-25页
    1.2 抗生素使用现状与环境影响第25-28页
        1.2.1 我国抗生素使用现状第25-26页
        1.2.2 环境中的抗生素残留第26页
        1.2.3 抗生素的环境影响第26-28页
    1.3 耐药基因的产生、作用机制和研究方法第28-37页
        1.3.1 耐药基因作用机制第28-33页
        1.3.2 耐药基因的产生与水平转移第33-35页
        1.3.3 基于传统培养法的耐药基因研究方法第35-36页
        1.3.4 基于非传统培养方法的耐药基因研究方法第36-37页
    1.4 农田土壤中耐药基因的传播与扩散第37-42页
        1.4.1 畜禽养殖业中耐药基因的污染与扩散第37-39页
        1.4.2 畜禽粪肥的施用对土壤耐药基因的污染第39-42页
    1.5 研究意义、思路和内容第42-44页
第2章 研究方法第44-52页
    2.1 土壤培养实验方案第44-45页
        2.1.1 供试材料第44页
        2.1.2 实验方案第44-45页
    2.2 土壤添加实验方案第45-46页
        2.2.1 供试材料第45页
        2.2.2 实验方案第45-46页
    2.3 生物分析方法第46-50页
        2.3.1 仪器与试剂第46-47页
        2.3.2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第47页
        2.3.3 耐药基因荧光定量PCR检测(SYBR? Green I染料法)第47-50页
    2.4 化学分析方法第50-51页
    2.5 数据处理第51-52页
第3章 长期施用粪肥土壤中耐药基因归趋分析第52-68页
    3.1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分析第52-63页
        3.1.1 16S rRNA基因、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绝对丰度分析第52-58页
        3.1.2 长期施用粪肥土壤培养组中移动元件、总耐药基因降解拟合第58-60页
        3.1.3 移动元件、总耐药基因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第60-62页
        3.1.4 样品主成分分析第62-63页
        3.1.5 总耐药基因相对丰度降解拟合第63页
    3.2 讨论第63-66页
        3.2.1 长期施用粪肥对土壤中耐药基因水平的影响第63-64页
        3.2.2 添加生物质碳及控制含水率对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消减过程的影响第64-65页
        3.2.3 可移动遗传元件与耐药基因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第65-66页
    3.3 小结第66-68页
第4章 长期施用粪肥土壤中抗生素归趋分析第68-76页
    4.1 土壤培养实验中抗生素检测结果分析第68-73页
        4.1.1 土壤培养实验中抗生素检出的种类与动态变化第68-70页
        4.1.2 M+组抗生素环境行为相关性分析第70-72页
        4.1.3 土壤培养实验抗生素主成分分析第72-73页
    4.2 讨论第73-74页
        4.2.1 抗生素残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73页
        4.2.2 生物质碳对抗生素环境行为的影响第73-74页
        4.2.3 部分抗生素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第74页
    4.3 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粪肥添加的土壤中耐药基因归趋分析第76-102页
    5.1 实验结果分析第76-99页
        5.1.1 土壤添加实验耐药基因绝对丰度分析第76-86页
        5.1.2 粪肥添加实验土壤中耐药基因、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对丰度变化分析第86-88页
        5.1.3 可移动遗传元件、耐药基因相对丰度相关性分析第88-96页
        5.1.4 土壤添加实验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降解拟合第96-97页
        5.1.5 土壤样品主成分分析第97-99页
    5.2 讨论第99-100页
        5.2.1 土壤添加实验中耐药基因的水平转移机制第99页
        5.2.2 堆肥作用对耐药基因的去除第99-100页
    5.3 小结第100-102页
第6章 全文结论、创新之处和研究展望第102-104页
    6.1 全文结论第102-103页
    6.2 创新之处第103页
    6.3 研究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天气和地域大气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研究
下一篇:BiOBr基漂浮型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抑藻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