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BiOBr基漂浮型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抑藻性能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水体富营养化基本概况第11-12页
    1.2 蓝藻水华概述第12-13页
        1.2.1 蓝藻水华的成因第12-13页
        1.2.2 蓝藻水华的危害第13页
    1.3 蓝藻水华的治理现状第13-14页
        1.3.1 蓝藻水华的治理技术第13-14页
        1.3.2 治理藻类水华的瓶颈第14页
    1.4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法抑藻概述第14-20页
        1.4.1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法原理第14-16页
        1.4.2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法在水华控制领域的应用及局限性第16-18页
        1.4.3 铋基光催化材料第18-20页
    1.5 石墨烯气凝胶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5.1 石墨烯气凝胶的基本概况第20-21页
        1.5.2 石墨烯气凝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第21页
    1.6 本论文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1-23页
        1.6.1 选题意义第21-22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EP-Bi_2S_3/BiOBr的制备及其抑藻性能研究第23-46页
    2.1 引言第23-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31页
        2.2.1 实验试剂第24页
        2.2.2 实验仪器第24-25页
        2.2.3 铜绿微囊藻的接种与培养第25-26页
        2.2.4 膨胀珍珠岩(EP)预处理第26页
        2.2.5 EP-Bi_2S_3的制备第26-27页
        2.2.6 EP-BiOBr的制备第27页
        2.2.7 EP-Bi_2S_3/BiOBr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7-28页
        2.2.8 催化剂的抑藻性能评价第28页
        2.2.9 材料表征及其结构分析第28-29页
        2.2.10 藻类生物量测定第29-31页
        2.2.11 藻细胞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第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45页
        2.3.1 样品的外观形貌第31-32页
        2.3.2 晶相结构第32-33页
        2.3.3 样品形貌第33-35页
        2.3.4 UV-vis/DRS分析第35-36页
        2.3.5 XPS分析第36-38页
        2.3.6 漂浮性能测试第38-39页
        2.3.7 不同催化剂抑藻性能研究第39-40页
        2.3.8 叶绿素a变化图第40-41页
        2.3.9 细胞总有机质的三维荧光谱图第41-44页
        2.3.10 EP-Bi_2S_3/BiOBr光催化抑藻机理第44-45页
    2.4 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3DBiOBr/rGAs的制备与抑藻性能的研究第46-62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实验部分第46-50页
        3.2.1 实验试剂第46-47页
        3.2.2 实验仪器第47页
        3.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第47页
        3.2.4 还原氧化石墨烯气凝胶(rGAs)的制备方法第47-48页
        3.2.5 BiOBr的制备方法第48页
        3.2.6 BiOBr/rGAs的制备方法第48页
        3.2.7 光催化除藻实验第48-49页
        3.2.8 材料表征及其结构分析第49页
        3.2.9 藻类生物量测定第49-50页
        3.2.10 胞内和胞外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光谱第5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0-62页
        3.3.1 样品形貌第50-51页
        3.3.2 晶相结构第51-53页
        3.3.3 TEM和EDS测试第53-55页
        3.3.4 XPS分析第55-56页
        3.3.5 藻细胞数目变化第56-57页
        3.3.6 叶绿素a变化图第57-58页
        3.3.7 溶解性有机物的三维荧光谱图第58-60页
        3.3.8 BiOBr/rGAs光催化抑藻机理第60-61页
        3.3.9 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4.1 结论第62-63页
    4.2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粪肥施用农田土壤中抗生素与耐药基因污染特征与归趋研究
下一篇:基于光电传感技术的弯管流量测试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