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34页 |
1.1 雾霾与大气颗粒物 | 第15-17页 |
1.1.1 雾和霾 | 第15-16页 |
1.1.2 大气颗粒物 | 第16-17页 |
1.2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SOCs) | 第17-21页 |
1.2.1 多环芳烃(PAHs) | 第17-18页 |
1.2.2 溴系阻燃剂(BFRs) | 第18-20页 |
1.2.3 有机磷系阻燃剂(OPFRs) | 第20-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0页 |
1.3.1 雾霾的形成机理和颗粒物的来源 | 第21-24页 |
1.3.2 大气中SOCs的研究现状 | 第24-30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30-34页 |
1.4.1 目的及意义 | 第30-3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2章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 第34-42页 |
2.1 样品的采集 | 第34-35页 |
2.1.1 采样点介绍 | 第34-35页 |
2.1.2 样品的采集 | 第35页 |
2.2 样品实验室分析 | 第35-38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35-36页 |
2.2.2 标准品 | 第36-37页 |
2.2.3 样品前处理 | 第37页 |
2.2.4 仪器分析 | 第37-38页 |
2.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第38页 |
2.4 不同天气的定义 | 第38-39页 |
2.5 后向轨迹模型 | 第39页 |
2.6 潜在源区贡献法(PSCF) | 第39-40页 |
2.7 数据分析 | 第40-42页 |
第3章 北京冬季PM2.5中不同天气下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 第42-62页 |
3.1 PAHs、BFRs和OPFRs的浓度水平和时间变化 | 第42-47页 |
3.1.1 PAHs的浓度水平和时间变化 | 第43-44页 |
3.1.2 BFRs的浓度水平和时间变化 | 第44-45页 |
3.1.3 OPFRs的浓度水平和时间变化 | 第45-46页 |
3.1.4 SOCs的浓度与其他地区的比较 | 第46-47页 |
3.2 不同天气下PAHs、BFRs和OPFRs的污染特征 | 第47-53页 |
3.2.1 不同天气下的浓度水平 | 第47-49页 |
3.2.2 污染物性质与污染特征的关系 | 第49-53页 |
3.3 PAHs、BFRs和OPFRs的组成和相关性 | 第53-57页 |
3.3.1 组成特征 | 第53-56页 |
3.3.2 主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3.4 区域传输和潜在源区 | 第57-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4章 北京和广州典型地区大气中的多环芳烃 | 第62-82页 |
4.1 北京和广州大气中PAHs的污染浓度特征 | 第62-66页 |
4.1.1 浓度水平 | 第62-64页 |
4.1.2 冬夏季节的对比 | 第64-66页 |
4.2 北京和广州大气中PAHs的气-粒分配 | 第66-70页 |
4.2.1 大气中的相分布 | 第66-68页 |
4.2.2 气-粒分配模型 | 第68-70页 |
4.3 北京和广州大气中PAHs的组成和相关性 | 第70-76页 |
4.3.1 不同环数的组成占比 | 第70-71页 |
4.3.2 PAHs与OC、EC的相关性 | 第71-73页 |
4.3.3 PAHs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 | 第73-75页 |
4.3.4 来源定性分析 | 第75-76页 |
4.4 北京和广州大气中PAHs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估 | 第76-80页 |
4.4.1 毒性风险评价 | 第76-77页 |
4.4.2 日均暴露剂量和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 | 第77-80页 |
4.4.3 预期寿命损失估算 | 第8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5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 | 第82-8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5.2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