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 2.1.1 非政府组织的概念 | 第19-20页 |
| 2.1.2 公共危机治理的概念 | 第20-21页 |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 2.2.1 政府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 2.2.2 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 2.2.3 非政府组织失灵理论 | 第23-24页 |
| 第3章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4-36页 |
| 3.1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优势 | 第24-25页 |
| 3.2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 | 第25-28页 |
| 3.2.1 信息供给作用 | 第25-26页 |
| 3.2.2 监督警示作用 | 第26-27页 |
| 3.2.3 危机处置作用 | 第27页 |
| 3.2.4 善后救济作用 | 第27-28页 |
| 3.3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四川雅安地震治理过程的案例分析 | 第28-32页 |
| 3.3.1 四川雅安地震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 第28-30页 |
| 3.3.2 非政府组织在本次危机中面临的困境 | 第30-32页 |
| 3.3.3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效果评估 | 第32页 |
| 3.4 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失灵的原因 | 第32-36页 |
| 3.4.1 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原因 | 第32-34页 |
| 3.4.2 制度空间障碍 | 第34页 |
| 3.4.3 政府和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不信任 | 第34-36页 |
| 第4章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36-41页 |
| 4.1 美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本国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 | 第36-38页 |
| 4.1.1 严密的监督体系 | 第36页 |
| 4.1.2 多元化的资金筹措和自主化的资金支出 | 第36-37页 |
| 4.1.3 企业化和合同化的管理模式 | 第37页 |
| 4.1.4 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 | 第37-38页 |
| 4.1.5 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程度高 | 第38页 |
| 4.2 日本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经验 | 第38-39页 |
| 4.2.1 良好的财政保障机制 | 第38页 |
| 4.2.2 政策上的支持与培育 | 第38-39页 |
| 4.3 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 4.3.1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合作框架 | 第39页 |
| 4.3.2 完善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体系 | 第39-40页 |
| 4.3.3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人才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 第5章 加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有效性建议 | 第41-47页 |
| 5.1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建设 | 第41-42页 |
| 5.1.1 完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 第41页 |
| 5.1.2 建立公开透明的运行机制 | 第41-42页 |
| 5.2 提升非政府组织自身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 第42-44页 |
| 5.2.1 建立专业人才保障机制 | 第42-43页 |
| 5.2.2 制定应对公共危机的预案 | 第43页 |
| 5.2.3 非政府组织合理定位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角色 | 第43页 |
| 5.2.4 加强各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信任合作 | 第43-44页 |
| 5.2.5 建立多渠道资金融通机制 | 第44页 |
| 5.3 加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法律制度建设 | 第44-45页 |
| 5.4 提升政府部门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度 | 第45-47页 |
| 5.4.1 建立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长期合作机制 | 第45-46页 |
| 5.4.2 建立政府组织对非政府组织的有效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