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O2O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2章 政务O2O应用背景与发展历程 | 第20-29页 |
| 2.1 政务O2O应用的相关概念 | 第20-22页 |
| 2.1.1 政务新媒体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2.1.2 政务O2O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 2.1.3 政务O2O与电子商务020的异同 | 第22页 |
| 2.2 政务O2O的应用背景 | 第22-24页 |
| 2.2.1 顶层设计助推“互联网+政务”的发展 | 第22-23页 |
| 2.2.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 第23-24页 |
| 2.2.3 用户习惯的改变 | 第24页 |
| 2.3 政务O2O的发展历程 | 第24-29页 |
| 2.3.1 单渠道互动式阶段 | 第24-25页 |
| 2.3.2 多渠道应用式阶段 | 第25-27页 |
| 2.3.3 第三方平台嵌入式发展阶段 | 第27-29页 |
| 第3章 政务O2O应用平台 | 第29-36页 |
| 3.1 政务O2O应用平台的构成 | 第29-32页 |
| 3.1.1 线上服务平台 | 第29-31页 |
| 3.1.2 线下管理平台 | 第31-32页 |
| 3.2 政务O2O应用平台的类型 | 第32-34页 |
| 3.2.1 自平台与第三方平台 | 第32页 |
| 3.2.2 互动型平台与服务型平台 | 第32-34页 |
| 3.3 政务O2O应用平台的功能 | 第34-36页 |
| 3.3.1 政务资源的聚合 | 第34页 |
| 3.3.2 用户关系的转化 | 第34-35页 |
| 3.3.3 应用价值的实现 | 第35-36页 |
| 第4章 政务O2O的应用模式与特征 | 第36-45页 |
| 4.1 政务O2O的应用模式 | 第36-41页 |
| 4.1.1 侧重问题解决的线上线下闭合模式 | 第36-39页 |
| 4.1.2 侧重营销推广的线上线下宣传模式 | 第39-40页 |
| 4.1.3 侧重事务办理的集成入口—站式服务模式 | 第40-41页 |
| 4.2 政务O2O的应用特征 | 第41-45页 |
| 4.2.1 应用主体的权威性 | 第41-42页 |
| 4.2.2 应用范围的广泛性 | 第42-43页 |
| 4.2.3 应用渠道的多样化 | 第43-45页 |
| 第5章 政务O2O应用的价值和效果 | 第45-55页 |
| 5.1 政务O2O应用的社会价值 | 第45-48页 |
| 5.1.1 重塑政府角色 | 第45-46页 |
| 5.1.2 创新政务服务模式 | 第46-47页 |
| 5.1.3 提升用户好感度 | 第47-48页 |
| 5.2 政务O2O应用的用户效果及影响因素 | 第48-55页 |
| 5.2.1 政务O2O应用的用户效果 | 第48-53页 |
| 5.2.2 影响政务O2O应用用户效果的因素 | 第53-55页 |
| 第6章 政务O2O应用中的问题和对策 | 第55-62页 |
| 6.1 政务O2O应用现存问题 | 第55-58页 |
| 6.1.1 重建设轻运营的技术导向 | 第55-56页 |
| 6.1.2 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化 | 第56-57页 |
| 6.1.3 线上监管机制的缺乏 | 第57-58页 |
| 6.2 政务O2O应用优化建议 | 第58-62页 |
| 6.2.1 树立产品化的运营思维 | 第58-59页 |
| 6.2.2 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 第59-60页 |
| 6.2.3 完善用户评价和在线监管机制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附录A 关于政务O2O应用的用户效果的调查问卷 | 第68-72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