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以“春晚”为对象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2 以“春晚主持人”为对象的研究 | 第12页 |
1.2.3 以“主持人影响力”为对象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以“中国电视主持人”为对象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春晚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学理定位 | 第16-22页 |
2.1 春晚的文化定位 | 第16-18页 |
2.2 春晚主持人承载的文化责任 | 第18-20页 |
2.2.1 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 第18-19页 |
2.2.2 传递政治意识形态 | 第19页 |
2.2.3 串联组织春晚节目 | 第19-20页 |
2.3 文化影响力的内涵及外延 | 第20-22页 |
第3章 春晚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功能效应 | 第22-31页 |
3.1 对主持人及媒体自身的影响 | 第22-25页 |
3.1.1 对主持人自身品牌建立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2 对媒体自身品格提升的影响 | 第23-25页 |
3.2 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1 形象方面的品味的提升 | 第25-26页 |
3.2.2 语言方面标准的建立 | 第26-27页 |
3.3 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27-31页 |
3.3.1 社会道德的聚合与唤起 | 第27-28页 |
3.3.2 民族文化的坚守与输出 | 第28-31页 |
第4章 春晚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生成途径 | 第31-41页 |
4.1 春晚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在节目内的生成途径 | 第31-36页 |
4.1.1 情声和谐的有声语言的表达 | 第31-32页 |
4.1.2 得体庄重的副语言的辅助 | 第32-35页 |
4.1.3 临场应变能力的把控 | 第35-36页 |
4.2 春晚主持人文化影响力在节目外的生成路径 | 第36-41页 |
4.2.1 春晚主持人与观众多渠道的交流互动 | 第36-37页 |
4.2.2 春晚主持人在策划过程中的深度参与 | 第37-38页 |
4.2.3 春晚主持人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 | 第38-41页 |
第5章 春晚主持人文化影响力最大化实现的思考 | 第41-47页 |
5.1 扩大主持人自我发挥空间 | 第41-43页 |
5.1.1 从制度上适度放开对主持人的束缚 | 第41-42页 |
5.1.2 主持人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 | 第42-43页 |
5.2 促进春晚主持人宣传的多元化 | 第43-45页 |
5.2.1 为主持人策划媒介事件 | 第43-44页 |
5.2.2 进行多媒体平台的宣传推广 | 第44-45页 |
5.3 推动春晚主持团队的创新 | 第45-47页 |
5.3.1 增加主持人人员构成的多样化 | 第45-46页 |
5.3.2 培育主持人形象的新元素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A 央视春晚历届主持人一览表 | 第53-56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