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回避可能性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3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结果回避可能性概述 | 第16-27页 |
2.1 结果回避可能性内涵 | 第16-19页 |
2.1.1 结果回避可能性问题的来源 | 第16-18页 |
2.1.2 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含义 | 第18-19页 |
2.2 结果回避可能性问题国内外发展 | 第19-22页 |
2.2.1 结果回避可能性问题国外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2.2.2 结果回避可能性问题国内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2.3 结果回避可能性在刑法中的作用 | 第22-27页 |
2.3.1 结果回避可能性与过失犯的成立 | 第22-24页 |
2.3.2 结果回避可能性与不作为犯的成立 | 第24-27页 |
3 结果回避可能性的认定 | 第27-37页 |
3.1 认定结果回避可能性学说诸相 | 第27-31页 |
3.1.1 合义务替代行为说 | 第27-29页 |
3.1.2 注意义务规范目的说 | 第29-30页 |
3.1.3 结果回避可能性规范条件说 | 第30-31页 |
3.2 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判断方法 | 第31-33页 |
3.2.1 坚持假定因果关系思维 | 第31-32页 |
3.2.2 限定结果假定发生的路径 | 第32页 |
3.2.3 规范判断结果假定发生的关联性 | 第32-33页 |
3.3 结果回避可能性要素的规范认定 | 第33-37页 |
3.3.1 同一侵害结果的认定 | 第33-35页 |
3.3.2 合义务替代行为的筛选标准 | 第35页 |
3.3.3 确定结果避免可能性程度 | 第35-37页 |
4 结果回避可能性与结果归责 | 第37-46页 |
4.1 结果回避可能性与因果关系 | 第37-38页 |
4.1.1 结果回避可能性是条件关系的前提 | 第37页 |
4.1.2 结果回避可能性辅助相当因果关系 | 第37-38页 |
4.1.3 结果回避可能性是客观归责的原则 | 第38页 |
4.2 结果回避可能性难以确定时的归责 | 第38-42页 |
4.2.1 结果回避可能性难以确定时排除归责 | 第39-40页 |
4.2.2 违反义务行为升高风险不影响归责 | 第40-41页 |
4.2.3 本文对上述归责方式的评析 | 第41-42页 |
4.3 假定因果关系不影响归责 | 第42-46页 |
4.3.1 结果回避可能性与假定因果关系的混淆 | 第42-44页 |
4.3.2 假定因果关系不影响归责的理由 | 第44页 |
4.3.3 确定结果发生不可避免排除归责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