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英文摘要第6-7页
1 引言第11-16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4-16页
2 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概述第16-23页
    2.1 恐怖主义犯罪的基本概念第16-19页
        2.1.1 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第16-17页
        2.1.2 恐怖主义犯罪的犯罪构成第17-19页
    2.2 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必要性第19-23页
        2.2.1 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第19-20页
        2.2.2 维护国家政治稳定的必要第20-21页
        2.2.3 发展国家经济的必要第21页
        2.2.4 维护国际社会和平的必要第21-23页
3 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现状及困境第23-34页
    3.1 域外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现状第23-26页
        3.1.1 美国由单边军事反恐模式向反恐合作的转变第23-24页
        3.1.2 俄罗斯反恐怖主义犯罪措施逐渐加强第24-25页
        3.1.3 欧洲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形势第25-26页
    3.2 中国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现状第26-28页
    3.3 联合国框架下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现状第28-31页
        3.3.1 立法现状第28-30页
        3.3.2 司法现状第30-31页
    3.4 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面临的困境第31-34页
        3.4.1 国际社会缺乏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统一定义第31-32页
        3.4.2 国际反恐行动突破国家主权原则的界限第32页
        3.4.3 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主体单一第32-34页
4 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机制的完善第34-44页
    4.1 国际立法的完善第34-36页
        4.1.1 在国际法范畴内统一恐怖主义犯罪的定义第34页
        4.1.2 完善防治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国际公约第34-36页
    4.2 平衡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与国家主权原则第36-37页
        4.2.1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是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前提第36页
        4.2.2 尊重国家主权原则促进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形成第36-37页
    4.3 拓宽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主体第37-39页
        4.3.1 在坚持政府作为反恐主体的前提下开拓民间渠道第37-38页
        4.3.2 利用科技公司对恐怖主义犯罪在互联网层面进行抵制第38-39页
    4.4 中国参与国际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的完善第39-44页
        4.4.1 积极参与区域性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第39-41页
        4.4.2 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反恐合作第41-42页
        4.4.3 积极完善国内立法,衔接国际反恐公约第42-44页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后记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我国股权众筹的法律监管
下一篇:结果回避可能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