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涂料工业论文--专用漆料论文

基于清洁生产的涂料污染治理及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合成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19-46页
    1.1 涂料行业清洁生产概论第19-22页
        1.1.1 清洁生产的定义及主要内容第19-20页
        1.1.2 国内外清洁生产发展现状第20-21页
        1.1.3 当前涂料行业中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第21-22页
    1.2 涂料行业中的污染、治理和发展第22-43页
        1.2.1 涂料行业的污染现状第22-23页
        1.2.2 涂料行业几种典型的污染物第23-31页
        1.2.3 涂料行业的治理第31-38页
        1.2.4 涂料行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第38-43页
    1.3 选题背景与研究内容第43-46页
        1.3.1 选题背景第43-44页
        1.3.2 研究内容第44-46页
第2章 基于微生物絮凝剂与聚合氯化铝复配处理中涂料废水的响应面优化研究第46-54页
    2.1 前言第46页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46-47页
        2.2.1 实验菌种来源及发酵液制备第46-47页
        2.2.2 试验废水和试剂配制第47页
    2.3 实验方法和过程第47-48页
        2.3.1 微生物絮凝剂和PAC最佳用量实验第47页
        2.3.2 微生物絮凝剂与PAC复配的响应面优化第47-48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2.4.1 微生物絮凝剂与PAC最佳絮凝条件第48-50页
        2.4.2 响应值为COD去除率的响应面优化第50-51页
        2.4.3 响应值为色度去除率的响应面优化第51-52页
        2.4.4 最佳絮凝条件的确定第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3章 基于表面活性剂作用的涂料废水中苯酚生物治理的研究第54-65页
    3.1 前言第54-55页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55-56页
        3.2.1 实验材料第55页
        3.2.2 实验试剂第55-56页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56页
    3.3 实验方法与过程第56-58页
        3.3.1 培养条件第56页
        3.3.2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第56-57页
        3.3.3 苯酚浓度的测定第57页
        3.3.4 鼠李糖脂单糖脂浓度的测定第57页
        3.3.5 Tween80浓度的测定第57-58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8-64页
        3.4.1 表面活性剂对假单胞菌降解苯酚的影响第58-61页
        3.4.2 表面活性剂对热带假丝酵母降解苯酚的影响第61-64页
    3.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4章 基于磁性纳米固定化角质酶去除涂料废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研究第65-76页
    4.1 前言第65页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65-66页
        4.2.1 仪器和设备第65-66页
        4.2.2 实验材料第66页
    4.3 实验方法与过程第66-69页
        4.3.1 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角质酶吸附剂的制备第66-67页
        4.3.2 固定化角质酶的性质分析及应用第67页
        4.3.3 测定方法第67-69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9-74页
        4.4.1 Fe_3O_4磁性纳米粒子固定化角质酶吸附剂第69页
        4.4.2 固定化角质酶酶活性质分析第69-71页
        4.4.3 吸附降解涂料废水中DEHP第71-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基于黄孢原毛平革菌联合农业废物稻草去除涂料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第76-89页
    5.1 前言第76-77页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77-79页
        5.2.1 仪器和设备第77-78页
        5.2.2 菌种来源及保藏第78页
        5.2.3 缓冲溶液制备第78-79页
    5.3 实验方法与过程第79-80页
        5.3.1 自由态Pb~(2+)浓度的检测第79页
        5.3.2 稻草表面的变化第79页
        5.3.3 生物量的变化第79页
        5.3.4 草酸含量的变化第79-80页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80-87页
        5.4.1 不同初始pH的影响第80-81页
        5.4.2 不同初始Pb~(2+)浓度的影响第81-82页
        5.4.3 真菌生物量的变化第82-84页
        5.4.4 草酸含量的变化第84-85页
        5.4.5 稻草结构的变化第85-87页
    5.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6章 基于黄孢原毛平革菌作用的涂料固废中重金属的微生物修复研究第89-103页
    6.1 前言第89-90页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90页
        6.2.1 菌种第90页
        6.2.2 设备及试剂第90页
    6.3 实验方法与过程第90-94页
        6.3.1 实验方法第90页
        6.3.2 实验过程第90-94页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4-101页
        6.4.1 堆体温度和pH第94-95页
        6.4.2 堆体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第95-96页
        6.4.3 堆体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第96-97页
        6.4.4 堆体微生物酶活的变化第97-99页
        6.4.5 堆体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第99-100页
        6.4.6 堆体样品的ESEM表征及EDX元素分析第100-101页
    6.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7章 新型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材料的合成研究第103-122页
    7.1 前言第103-104页
    7.2 实验材料第104页
    7.3 实验方法与过程第104-117页
        7.3.1 基于2,4甲苯二异氰酸酯的星型结构四官能团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合成第104-109页
        7.3.2 基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星型结构四官能团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的合成第109-112页
        7.3.3 基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星型结构六官能团丙烯酸酯光固化树脂的合成第112-117页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17-120页
        7.4.1 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的硬度和柔韧性第117-118页
        7.4.2 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的附着力第118页
        7.4.3 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的红外光谱分析第118-119页
        7.4.4 丙烯酸酯光固化涂料的热重分析第119-120页
    7.5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结论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37-139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发明专利第139-140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和负责的研究课题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鱼肌肉蛋白质及其凝胶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核电站巡检与应急处理机器人的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