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 论文框架 | 第21-2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交通流模型研究现状 | 第23-46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微观交通流模型研究 | 第23-36页 |
2.2.1 车辆跟驰模型 | 第24-31页 |
2.2.2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31-36页 |
2.3 交通流宏观模型研究 | 第36-39页 |
2.3.1 LWR模型 | 第37页 |
2.3.2 密度梯度模型 | 第37-38页 |
2.3.3 速度梯度模型 | 第38-39页 |
2.4 交通流中观模型研究 | 第39页 |
2.5 交通流拥堵抑制方法 | 第39-44页 |
2.5.1 考虑位置信息的堵塞抑制方法 | 第40-42页 |
2.5.2 带有速度和加速度项的拥堵控制办法 | 第42-44页 |
2.6 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时变滞后时间的跟驰系统的反馈控制 | 第46-65页 |
3.1 一类时变最优速度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及反馈控制 | 第47-56页 |
3.1.1 模型的提出 | 第47-49页 |
3.1.2 时变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49-53页 |
3.1.3 仿真算例 | 第53-56页 |
3.2 一类时变耦合映射跟驰系统的稳定分析及反馈控制 | 第56-64页 |
3.2.1 耦合映射跟驰模型的描述 | 第56-59页 |
3.2.2 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59-61页 |
3.2.3 仿真样例 | 第61-64页 |
3.3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模糊时变滞后跟驰模型的反馈控制问题研究 | 第65-90页 |
4.1 一类模糊最优速度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及反馈控制 | 第65-77页 |
4.1.1 模糊OV模型的提出 | 第65-67页 |
4.1.2 T-S时滞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67-69页 |
4.1.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69-72页 |
4.1.4 仿真算例 | 第72-77页 |
4.2 一类模糊耦合映射跟驰系统的的稳定性分析及反馈控制 | 第77-89页 |
4.2.1 模糊CM跟驰模型的描述 | 第77-80页 |
4.2.2 模糊CM跟驰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 第80-82页 |
4.2.3 模糊反馈控制器设计 | 第82-84页 |
4.2.4 仿真实验 | 第84-8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考虑记忆最优流量差影响的格子模型 | 第90-136页 |
5.1 单车道带有记忆最优流量差项的格子模型 | 第91-106页 |
5.1.1 单车道上的格子流体动力学模型 | 第91-92页 |
5.1.2 考虑记忆最优流量差影响的单车道格子流体动力学模型 | 第92-93页 |
5.1.3.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93-94页 |
5.1.4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94-97页 |
5.1.5 仿真算例 | 第97-106页 |
5.2 双车道下考虑驾驶员受记忆最优流量差影响的格子模型 | 第106-122页 |
5.2.1 双车道格子流体动力学模型 | 第106-107页 |
5.2.2 带有记忆最优流量差影响的双车道格子模型 | 第107-108页 |
5.2.3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108-110页 |
5.2.4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110-112页 |
5.2.5 仿真算例 | 第112-122页 |
5.3 考虑记忆最优流量差影响的超车格子流体力学交通流模型 | 第122-134页 |
5.3.1 存在超车情形的格子流体力学模型 | 第122-123页 |
5.3.2 带有记忆最优流量差影响的超车格子模型 | 第123-124页 |
5.3.3 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124-126页 |
5.3.4 非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126-129页 |
5.3.5 仿真算例 | 第129-13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研究与展望 | 第136-141页 |
6.1 论文成果总结 | 第136-139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3-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附件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