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电动汽车多模式机电耦合系统参数匹配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混合动力汽车多模式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控制策略分类第16-18页
        1.3.1 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第16页
        1.3.2 瞬时优化能量管理策略第16-17页
        1.3.3 全局优化能量管理策略第17页
        1.3.4 自适应能量管理策略第17-18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机电耦合系统对比及模式分析第20-32页
    2.1 机电耦合系统结构形式第20-23页
        2.1.1 串联式第20-21页
        2.1.2 并联式第21-22页
        2.1.3 混联式第22-23页
    2.2 多模式机电耦合系统结构及工作模式分析第23-25页
        2.2.1 几种典型机电耦合系统结构介绍第23-25页
        2.2.2 耦合系统方案比较第25页
    2.3 本文新结构驱动模式分析第25-31页
        2.3.1 纯电动驱动模式第26-27页
        2.3.2 纯发动机驱动模式第27-28页
        2.3.3 行车充电模式第28-29页
        2.3.4 混合驱动模式第29-30页
        2.3.5 反馈制动模式第30-31页
    2.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机电耦合系统参数匹配设计第32-46页
    3.1 新型驱动系统方案动力元件的选型第32-34页
        3.1.1 驱动电机的选型第32-33页
        3.1.2 辅助电机的选型第33-34页
        3.1.3 动力电池的选型第34页
    3.2 动力指标及参数匹配第34-37页
        3.2.1 动力指标要求第34-35页
        3.2.2 参数设计步骤第35页
        3.2.3 动力性指标第35-37页
    3.3 动力耦合系统参数匹配第37-44页
        3.3.1 发动机参数匹配第37-38页
        3.3.2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第38-41页
        3.3.3 辅助电机参数匹配第41-42页
        3.3.4 动力电池参数匹配第42-44页
    3.4 传动系参数匹配第44-45页
        3.4.1 行星齿轮机构特征系数及主减速比第44页
        3.4.2 齿圈外齿到发动机定轴齿轮速比第44-45页
    3.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机电耦合系统能量管理策略制定第46-59页
    4.1 动力系统能量分配策略第46-52页
        4.1.1 动力系统能量分配原则第46-48页
        4.1.2 门限值的确定第48-49页
        4.1.3 功率分流控制第49-52页
    4.2 制动能量回收控制第52-56页
        4.2.1 制动力分配方案设计第52-53页
        4.2.2 制动力分配控制策略第53-56页
    4.3 控制策略仿真模型建立第56-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动力元件及部分台架试验验证第59-72页
    5.1 发动机特性试验第59-62页
        5.1.1 外特性试验第60-61页
        5.1.2 万有特性试验第61-62页
    5.2 驱动电机特性试验第62-66页
        5.2.1 电机转矩特性及效率试验第63-65页
        5.2.2 再生能量回馈试验第65-66页
    5.3 纯电驱动传动效率及换档试验第66-71页
        5.3.1 纯电驱动试验台架搭建第67-68页
        5.3.2 纯电驱动传动效率试验第68-69页
        5.3.3 纯电驱动换档特性试验第69-71页
    5.4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机电耦合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第72-87页
    6.1 机电耦合系统模型建立第72-78页
        6.1.1 发动机模型第72-73页
        6.1.2 驱动电机模型第73-74页
        6.1.3 辅助电机模型第74-76页
        6.1.4 电池组模型第76-77页
        6.1.5 整车后向仿真模型第77-78页
    6.2 动力性仿真分析第78-81页
        6.2.1 驱动力分析第78-79页
        6.2.2 加速时间分析第79-81页
    6.3 经济性仿真分析第81-83页
    6.4 再生制动分析第83-85页
    6.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4-95页
致谢第95-96页
附件第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合器液压操纵系统特性分析及试验研究
下一篇:车门内饰板静压测试及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