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内饰板静压测试及仿真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汽车侧面碰撞研究的必要性 | 第11-12页 |
1.2 车门内饰板侧碰安全性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车门内饰板对乘员的伤害简介 | 第13-14页 |
1.4 汽车侧碰安全的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4.1 试验类方法 | 第14-15页 |
1.4.2 虚拟仿真类方法 | 第15-17页 |
1.5 车门内饰板侧碰安全性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6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显式有限元理论及准静态加速方法论述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显式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2.2.1 动力学运动方程 | 第20-21页 |
2.2.2 中心差分算法 | 第21-22页 |
2.2.3 时间步控制 | 第22-24页 |
2.2.4 Belytschko-Tasy壳单元 | 第24-25页 |
2.2.5 接触算法 | 第25-26页 |
2.3 准静态仿真的加速方法 | 第26-29页 |
2.3.1 质量放大法 | 第27-28页 |
2.3.2 载荷加载速率放大法 | 第28-29页 |
2.4 准静态仿真加速的可靠性验证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节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车门内饰板静压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31-48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 第31-39页 |
3.2.1 试验设备的选择 | 第31-34页 |
3.2.2 静压点的选择及定位 | 第34-36页 |
3.2.3 静压测试的技术指标 | 第36-37页 |
3.2.4 静压测试的流程 | 第37-39页 |
3.3 B1点静压测试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3.1 B1点的刚度特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3.2 B1点的吸能效果分析 | 第40-41页 |
3.4 C1点静压测试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3.4.1 C1点的刚度特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4.2 C1点的吸能效果分析 | 第42-43页 |
3.5 B2点静压测试结果分析 | 第43-46页 |
3.5.1 B2点的刚度特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3.5.2 B2点的吸能效果分析 | 第45-46页 |
3.6 C2点静压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6.1 C2点的刚度特性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6.2 C2点的吸能效果分析 | 第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车门内饰板侧碰安全仿真分析 | 第48-81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8-61页 |
4.2.1 几何模型简化 | 第48-49页 |
4.2.2 模型网格划分 | 第49-51页 |
4.2.3 模型各部件连接 | 第51-52页 |
4.2.4 材料模型选择及相关力学性能测试 | 第52-60页 |
4.2.5 接触的设置 | 第60-61页 |
4.2.6 边界条件 | 第61页 |
4.3 准静态加速方法选择及参数确定 | 第61-64页 |
4.3.1 模型的一阶结构响应 | 第61页 |
4.3.2 模型的材料波速 | 第61-62页 |
4.3.3 加载速率的比较及选择 | 第62-64页 |
4.4 准静态仿真结果分析及与静压测试结果对比 | 第64-73页 |
4.4.1 B1点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64-66页 |
4.4.2 C1点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66-68页 |
4.4.3 B2点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68-70页 |
4.4.4 C2点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70-72页 |
4.4.5 准静态仿真的可靠性评价 | 第72-73页 |
4.5 车门内饰板的有限元碰撞仿真 | 第73-79页 |
4.5.1 碰撞仿真的参数设定 | 第73-74页 |
4.5.2 A点碰撞仿真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74-75页 |
4.5.3 B点碰撞仿真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75-76页 |
4.5.4 C点碰撞仿真结果分析及对比 | 第76-78页 |
4.5.5 碰撞仿真的可靠性评价 | 第78-79页 |
4.6 改进建议 | 第79-80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80-8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表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