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二 问卷调查法 | 第14-15页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基本理论阐述 | 第16-22页 |
第一节 受众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一 受众 | 第16页 |
二 受众理论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概述 | 第18-19页 |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18-19页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 第19页 |
第三节 受众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相关性 | 第19-22页 |
一 受众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联系 | 第20页 |
二 受众理论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受众理论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运用状况分析 | 第22-37页 |
第一节 受众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运用的总体状况良好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受众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33页 |
一 “个体差异论”在激励教育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3-25页 |
二 “社会关系论”在典型教育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三 “满足需要论”在理论教育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四 “社会参与论”在实践教育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受众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运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3-37页 |
一 忽视大学生的差异层次,削弱了激励教育法的针对性 | 第33页 |
二 “意见领袖”职能缺失,削弱了典型教育法的说服力 | 第33-34页 |
三 忽视大学生的“使用与满足”,削弱了理论教育法的吸引力 | 第34-35页 |
四 忽视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削弱了实践教育法的实际效果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受众理论视角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探析 | 第37-48页 |
第一节 开展符合大学生差异的激励教育活动 | 第37-39页 |
一 把心理咨询引进激励教育 | 第37页 |
二 突出激励教育的层次性 | 第37-38页 |
三 采取其他多种激励方式 | 第38-39页 |
第二节 注重“意见领袖”的典型示范作用 | 第39-40页 |
一 注重群体规范的作用 | 第39-40页 |
二 注重“意见领袖”的作用 | 第40页 |
第三节 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 | 第40-46页 |
一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 | 第41-42页 |
二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法 | 第42-43页 |
三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 | 第43页 |
四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环境 | 第43-46页 |
第四节 注重大学生的实践教育效果 | 第46-48页 |
一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 | 第46页 |
二 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社会实践 | 第46-47页 |
三 大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实践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附录:受众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运用现状调查问卷 | 第52-5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