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铁基超导材料概述 | 第11-15页 |
1.3 铁砷基高温超导体 | 第15-20页 |
1.3.1 FeAs-1111 体系 | 第15-17页 |
1.3.2 FeAs-122 体系 | 第17-19页 |
1.3.3 FeAs-111 体系 | 第19页 |
1.3.4 FeAs-112 体系 | 第19-20页 |
1.4 铁硒基高温超导体 | 第20-27页 |
1.4.1 FeSe-11 体系 | 第20-22页 |
1.4.2 FeSe-122 体系 | 第22-25页 |
1.4.3 FeSe-11111 体系 | 第25-27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30页 |
2 晶体制备工艺与表征技术 | 第30-42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样品制备工艺 | 第31-36页 |
2.2.1 助溶剂法 | 第32-33页 |
2.2.2 水热合成技术 | 第33-36页 |
2.3 样品表征及分析 | 第36-38页 |
2.3.1 XRD测试及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2.3.2 形貌及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2.4 物性测试及分析 | 第38-41页 |
2.4.1 精密磁测量 | 第38-40页 |
2.4.2 电子输运及比热测量 | 第40-41页 |
2.5 小结 | 第41-42页 |
3 新高温超导体(Li_(1-x)Fe_x)OHFe_ySe相图 | 第42-52页 |
3.1 引言 | 第42-44页 |
3.2 优化水热合成条件制备(Li_(1-x)Fe_x)OHFe_ySe系列样品 | 第44-45页 |
3.3 (Li_(1-x)Fe_x)OHFe_ySe系列样品结构表征 | 第45-48页 |
3.4 精细磁性测量与分析 | 第48-49页 |
3.5 (Li_(1-x)Fe_x)OHFe_ySe相图建立 | 第49-51页 |
3.6 小结 | 第51-52页 |
4 (Li_(0.84)Fe_(0.16))OHFe_(0.98)Se超导体:大尺寸单晶的离子交换合成及其高度二维性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离子交换合成大尺寸高质量(Li_(0.84)Fe_(0.16))OHFe_(0.98)Se超导单晶 | 第52-55页 |
4.2.1 K_(0.8)Fe_(1.6)Se_2 matrix晶体生长 | 第54页 |
4.2.2 水热离子交换合成(Li_(0.84)Fe_(0.16))OHFe_(0.98)Se超导单晶 | 第54-55页 |
4.3 物相表征及成分分析 | 第55-58页 |
4.3.1 KFS245和(Li_(0.84)Fe_(0.16))OHFe_(0.98)Se物相表征 | 第55-56页 |
4.3.2 KFS245和(Li_(0.84)Fe_(0.16))OHFe_(0.98)Se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4.3.3 (Li_(0.84)Fe_(0.16))OHFe_(0.98)Se单晶XRD测试分析 | 第57-58页 |
4.4 精细磁性及电子输运测量和分析 | 第58-63页 |
4.4.1 (Li_(0.84)Fe_(0.16))OHFe_(0.98)Se超导态及其二维特性 | 第58-60页 |
4.4.2 (Li_(0.84)Fe_(0.16))OHFe_(0.98)Se正常态及其二维特性 | 第60-63页 |
4.5 小结 | 第63-66页 |
5 Mn掺杂(Li_(1-x)Fe_x)OHFe_ySe的单晶制备及物性研究 | 第66-74页 |
5.1 引言 | 第66-67页 |
5.2 Mn掺杂(Li_(1-x)Fe_x)OHFe_(1-y)Se单晶的水热离子交换和离子释放/引入合成 | 第67-69页 |
5.2.1 离子交换法(1-step)合成Mn掺杂(Li_(1-x)Fe_x)OHFe_(1-y)Se单晶 | 第68-69页 |
5.2.2 离子释放/引入(2-step)合成Mn掺杂(Li_(1-x)Fe_x)OHFe_(1-y)Se单晶 | 第69页 |
5.3 物相表征和成分分析 | 第69-72页 |
5.3.1 Mn掺杂(Li_(1-x)Fe_x)OHFe_(1-y)Se单晶成分分析 | 第69-71页 |
5.3.2 Mn掺杂(Li_(1-x)Fe_x)OHFe_(1-y)Se单晶物相分析 | 第71-72页 |
5.4 物性分析 | 第72-73页 |
5.5 小结 | 第73-74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8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75-77页 |
6.3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104页 |
附录 | 第104-110页 |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4-105页 |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05页 |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05页 |
D. (Li_(0.84)Fe_(0.16))OHFe_(0.98)Se单晶的合作研究成果 | 第105-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