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18-26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第19-24页 |
三、本文的框架与方法 | 第24页 |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4-26页 |
第一章 信托公司治理基本理论 | 第26-43页 |
第一节 信托的基本内涵与功能 | 第26-29页 |
一、信托的基本内涵 | 第26-28页 |
二、信托的功能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9-34页 |
一、新古典微观理论与企业理论 | 第29-30页 |
二、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 第30-32页 |
三、委托代理关系与信托关系 | 第32-34页 |
第三节 公司治理理论 | 第34-43页 |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 第34-35页 |
二、公司治理的目的—协调企业权利关系 | 第35-40页 |
三、信托公司所有权与公司治理 | 第40-43页 |
第二章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权利关系概述 | 第43-53页 |
第一节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概念与特点 | 第44-46页 |
一、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概念 | 第44-45页 |
二、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特点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各主体博弈分析 | 第46-50页 |
一、中央政府与股东的博弈 | 第46-47页 |
二、股东与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博弈 | 第47-49页 |
三、国有控股信托公司与客户的博弈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内部权利关系分析 | 第50-53页 |
一、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权能与权利 | 第50-52页 |
二、权利分离的双重性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现状分析 | 第53-78页 |
第一节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历史沿革 | 第54-57页 |
一、混业发展阶段 | 第54-56页 |
二、良性发展阶段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发展现状 | 第57-66页 |
一、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经营情况 | 第58-62页 |
二、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外部挑战 | 第62-66页 |
第三节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的治理现状 | 第66-78页 |
一、国有控股信托公司股权结构 | 第66-74页 |
二、国有控股信托公司治理结构 | 第74-75页 |
三、国有控股信托公司组织结构 | 第75-77页 |
四、国有控股信托公司激励机制 | 第77-78页 |
第四章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治理的症结 | 第78-91页 |
第一节 所有权主体控制占有权行使机构是主要矛盾 | 第78-83页 |
一、国有资本所有权与占有权合二为一的矛盾 | 第79-80页 |
二、所有者股权结构与董事会内部制衡机制的矛盾 | 第80-81页 |
三、行使占有权的董事会与监督机制缺失的监事会的矛盾 | 第81-83页 |
第二节 占有权行使机构控制经营者的矛盾 | 第83-86页 |
一、董事会与经理层(内部人控制)的矛盾 | 第83-84页 |
二、经营者行政选拔机制与市场化的矛盾 | 第84-86页 |
三、远大的发展前景与不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矛盾 | 第86页 |
第三节 国有控股信托公司外部制度供给缺陷 | 第86-91页 |
一、外部竞争机制不完善 | 第86-89页 |
二、分业监管机制缺陷 | 第89-90页 |
三、信托法律不健全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完善国有控股信托公司治理的策略 | 第91-108页 |
第一节 维护所有权主体权利的行使 | 第92-96页 |
一、明确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 | 第92-94页 |
二、建立均衡的股权结构 | 第94-95页 |
三、强化对所有者权利的保护 | 第95-96页 |
第二节 完善占有权职能的行使 | 第96-99页 |
一、以法制明确规定具体占有权行使机构的权限与职责 | 第96-98页 |
二、强化监事会职能 | 第98-99页 |
第三节 规范经营权职能的行使 | 第99-102页 |
一、以法律明确界定经营权的权限 | 第99-100页 |
二、健全经营者选拔机制和高级经理责任制度 | 第100-101页 |
三、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 第101-102页 |
第四节 完善国有控股信托公司外部治理 | 第102-108页 |
一、在博弈中求发展 | 第102-104页 |
二、构建长久稳定的外部监管机制 | 第104-105页 |
三、建立健全信托法律体系 | 第105-108页 |
结语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