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迟滞特性与时滞现象的智能悬臂梁自适应振动控制研究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主要符号索引 | 第19-2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2-42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4页 |
1.2 智能结构迟滞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3 工程系统时滞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4 智能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 第30-3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39-42页 |
第二章 智能悬臂梁迟滞特性的数学建模 | 第42-62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压电非线性本构方程 | 第43-50页 |
2.2.1 压电材料的压电效应 | 第43-45页 |
2.2.2 压电材料的非线性本构方程 | 第45-50页 |
2.3 Hamilton原理 | 第50-53页 |
2.4 智能悬臂梁迟滞模型 | 第53-57页 |
2.5 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57-6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三章 时滞-迟滞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第62-82页 |
3.1 引言 | 第62-64页 |
3.2 时滞与迟滞的不相关性与相关性 | 第64-67页 |
3.2.1 时滞现象与非线性迟滞特性的不相关性 | 第64-66页 |
3.2.2 时滞现象与线性迟滞特性的相关性 | 第66-67页 |
3.3 时滞对迟滞特性的影响 | 第67-70页 |
3.4 线性时滞系统稳定性 | 第70-76页 |
3.5 时滞-迟滞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76-81页 |
3.5.1 时滞-迟滞系统方程离散化及标准化 | 第76-80页 |
3.5.2 时滞-迟滞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80-8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迟滞特性与时滞现象的辨识 | 第82-100页 |
4.1 前言 | 第82-83页 |
4.2 ARMAX模型 | 第83-85页 |
4.3 增广递推最小二乘估计法 | 第85-90页 |
4.3.1 最小二乘法 | 第85-86页 |
4.3.2 递推最小二乘法 | 第86-89页 |
4.3.3 增广递推最小二乘法 | 第89-90页 |
4.4 迟滞的辨识 | 第90-93页 |
4.4.1 系统辨识 | 第90-91页 |
4.4.2 时变模型的迟滞辨识 | 第91-93页 |
4.5 辨识结果 | 第93-99页 |
4.5.1 迟滞特性的辨识 | 第93-97页 |
4.5.2 时滞现象的辨识 | 第97-9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自适应控制器与滤波器的设计 | 第100-118页 |
5.1 前言 | 第100-102页 |
5.2 最优输出预测 | 第102-104页 |
5.3 最小方差控制 | 第104-106页 |
5.4 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 | 第106-112页 |
5.4.1 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 | 第106-109页 |
5.4.2 最小方差自校正控制稳定性分析 | 第109页 |
5.4.3 自由振动控制仿真 | 第109-112页 |
5.5 低通滤波器 | 第112-117页 |
5.5.1 最速跟踪微分器 | 第113-115页 |
5.5.2 最速跟踪微分器的滤波特性 | 第115-117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自适应振动控制实验验证 | 第118-134页 |
6.1 前言 | 第118页 |
6.2 实验平台介绍 | 第118-124页 |
6.3 无时滞的振动控制 | 第124-128页 |
6.4 时滞对振动控制的影响 | 第128-133页 |
6.5 本章小节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134-135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35-136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