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7页 |
|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问题提出 | 第10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 1.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2.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 2.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 3.观察法 | 第15-16页 |
| (四)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6-17页 |
| 1.创新之处 | 第16页 |
| 2.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 一、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课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内容 | 第17-23页 |
| (一)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 1.公民意识 | 第17-18页 |
| 2.公民意识教育 | 第18页 |
| 3.高中生公民意识教育 | 第18-19页 |
| (二)主要内容 | 第19-23页 |
| 1.国家意识 | 第19-20页 |
| 2.社会公德意识 | 第20-21页 |
| 3.法律意识 | 第21-22页 |
| 4.权利与义务意识 | 第22-23页 |
| 二、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课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思想资源和现实要求 | 第23-28页 |
| (一)理论依据 | 第23-24页 |
|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 第24页 |
| (二)思想资源 | 第24-26页 |
| 1.西方公民教育理论 | 第24-25页 |
| 2.中国公民教育理论 | 第25-26页 |
| (三)现实要求 | 第26-28页 |
| 1.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促进高中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 | 第26-27页 |
| 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体现课程性质、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 | 第27-28页 |
| 三、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课公民意识教育状况调查分析 | 第28-32页 |
| (一)高中生国家意识状况 | 第28-29页 |
| 1.基本调查数据分析 | 第28页 |
| 2.国家意识状况归纳 | 第28-29页 |
| (二)高中生社会公德意识状况 | 第29页 |
| 1.基本调查数据分析 | 第29页 |
| 2.社会公德意识状况归纳 | 第29页 |
| (三)高中生法律意识状况 | 第29-30页 |
| 1.基本调查数据分析 | 第29-30页 |
| 2.法律意识状况归纳 | 第30页 |
| (四)高中生权利与义务意识状况 | 第30-32页 |
| 1.基本调查数据分析 | 第30页 |
| 2.权利与义务意识状况归纳 | 第30-32页 |
| 四、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课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 (一)政治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 第32-33页 |
| 1.政治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 第32页 |
| 2.教师接受相关理论培训机会少 | 第32-33页 |
| (二)高中生的学习状态 | 第33页 |
| 1.高中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 第33页 |
| 2.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 第33页 |
|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 | 第33页 |
| (三)课程教学活动 | 第33-35页 |
| 1.过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 | 第34页 |
| 2.缺少本土生活化的学习资源 | 第34页 |
| 3.忽视显性教育方法与隐性教育方法相结合 | 第34-35页 |
| 4.课程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 第35页 |
| (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 第35-37页 |
| 1.学校各学科教师未形成合力 | 第35页 |
| 2.家长对公民意识教育的缺乏足够重视 | 第35-36页 |
| 3.社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36-37页 |
| 五、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课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 | 第37-43页 |
| (一)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 | 第37-38页 |
| 1.提高政治教师素质,提升公民意识教育水平 | 第37页 |
| 2.拓展培训内容的广度,提供机会增强教师理论素养 | 第37-38页 |
| (二)多方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 第38-39页 |
| 1.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增强学生主动性 | 第38页 |
| 2.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重视政治课程的学习 | 第38页 |
| 3.更新学生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 第38-39页 |
| (三)多策并用改进课堂教学活动 | 第39-41页 |
| 1.采用主题情境式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 第39页 |
| 2.重视理论知识与生活主题有机结合,赋予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 第39-40页 |
| 3.运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 第40-41页 |
| 4.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拓展教学评价的丰富性 | 第41页 |
| (四)多管齐下整合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合力 | 第41-43页 |
| 1.发挥其他学科教师开展公民意识教育的作用 | 第41页 |
| 2.提高家长公民素养,构建和谐家庭环境 | 第41-42页 |
| 3.营造良好的公民意识教育社会氛围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附录 | 第48-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