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课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12-14页 |
1.2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基本问题 | 第14-17页 |
1.2.1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基本概念 | 第14-15页 |
1.2.2 故障分类 | 第15-16页 |
1.2.3 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性能指标 | 第16-17页 |
1.3 故障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1.3.1 基于解析模型的故障诊断技术 | 第17-22页 |
1.3.2 基于信号处理的故障诊断技术 | 第22-25页 |
1.3.3 基于知识方法的故障诊断技术 | 第25-26页 |
1.4 容错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4.1 被动容错控制技术 | 第26页 |
1.4.2 主动容错控制技术 | 第26-27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7-29页 |
第2章 不确定线性系统鲁棒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第29-56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系统干扰分布矩阵已知的H-/H∞故障诊断技术 | 第29-44页 |
2.2.1 问题描述 | 第29-33页 |
2.2.2 H-/H∞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 | 第33-38页 |
2.2.3 鲁棒性与敏感性最优平衡算法 | 第38-39页 |
2.2.4 自适应门限设计 | 第39-40页 |
2.2.5 仿真研究 | 第40-44页 |
2.3 系统干扰分布矩阵未知的MEP-UIO故障诊断技术 | 第44-55页 |
2.3.1 问题描述 | 第44-46页 |
2.3.2 MEP-UIO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 | 第46-51页 |
2.3.3 干扰解耦残差设计 | 第51-52页 |
2.3.4 仿真研究 | 第52-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3章 不确定线性系统主动自适应容错控制技术研究 | 第56-75页 |
3.1 引言 | 第56-57页 |
3.2 问题描述 | 第57-59页 |
3.3 系统稳定性分析及未知扰动约束条件推导 | 第59-60页 |
3.4 广义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GFDO) | 第60-64页 |
3.5 主动自适应容错控制器设计(AFCS) | 第64-67页 |
3.6 仿真研究 | 第67-74页 |
3.6.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67-68页 |
3.6.2 广义故障诊断观测器实现 | 第68-71页 |
3.6.3 主动自适应容错控制器实现 | 第71-7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鲁棒故障诊断技术研究 | 第75-96页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76-78页 |
4.3 非线性系统的扰动分析以及鲁棒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 | 第78-83页 |
4.3.1 非线性系统的扰动分析 | 第78-80页 |
4.3.2 鲁棒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 | 第80-83页 |
4.4 自适应门限的设计 | 第83-84页 |
4.5 CSTR系统仿真研究 | 第84-91页 |
4.5.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85-86页 |
4.5.2 Simulation 1: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86-88页 |
4.5.3 Simulation 2:故障诊断算法有效性验证 | 第88-90页 |
4.5.4 Simulation 3:算法优越性验证 | 第90-91页 |
4.6 导弹俯仰通道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 | 第91-95页 |
4.6.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91-94页 |
4.6.2 故障诊断算法验证及性能分析 | 第94-9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不确定非线性系统主动容错控制技术研究 | 第96-115页 |
5.1 引言 | 第96-97页 |
5.2 问题描述 | 第97-99页 |
5.3 扰动观测器设计 | 第99-101页 |
5.4 鲁棒广义故障诊断观测器设计 | 第101-104页 |
5.5 主动自适应混合容错控制器设计 | 第104-106页 |
5.6 仿真研究 | 第106-113页 |
5.6.1 仿真参数设置以及扰动观测器实现 | 第106-109页 |
5.6.2 鲁棒广义故障诊断观测器实现 | 第109-111页 |
5.6.3 主动自适应混合容错控制器实现 | 第111-113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