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32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9-31页 |
1.2.3 研究评述 | 第31-3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37-46页 |
2.1 区域与城市群发展演化理论 | 第37-39页 |
2.1.1 戈特曼的大都市带形成发展理论 | 第37页 |
2.1.2 弗里德曼的城市群形成发展阶段理论 | 第37-38页 |
2.1.3 城市群网络发展理论 | 第38-39页 |
2.2 区域主义与新区域主义理论 | 第39-42页 |
2.2.1 区域主义理论发展演进 | 第39-40页 |
2.2.2 区域主义理论与新区域主义理论的区别 | 第40-41页 |
2.2.3 新区域主义理论特征 | 第41-42页 |
2.3 区域一体化理论 | 第42-44页 |
2.4 新区域主义、区域主义与区域一体化三者关系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形成与发展历程 | 第46-63页 |
3.1 长株潭城市群概况 | 第46-47页 |
3.2 长株潭城市群形成与发展历程 | 第47-60页 |
3.2.1 城市群格局奠定阶段(1949 年——1962 年) | 第51-52页 |
3.2.2 城市群缓慢发展阶段(1963 年——1978 年) | 第52-54页 |
3.2.3 城市群基本形成阶段(1979 年——2006 年) | 第54-57页 |
3.2.4 城市群快速发展阶段(2007 年至今) | 第57-60页 |
3.3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特征 | 第60-63页 |
3.3.1“空间——功能——治理”的城市群一体化进程 | 第60-61页 |
3.3.2“政府——市场——社会”的城市群一体化主体 | 第61页 |
3.3.3“行政——产业——制度”的城市群一体化动力 | 第61-63页 |
第四章 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评价 | 第63-78页 |
4.1 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3-67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63页 |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63-67页 |
4.2 指标权重量化与数据处理 | 第67-72页 |
4.2.1 原始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 第68页 |
4.2.2 主成分因子的确定与解释 | 第68-71页 |
4.2.3 数据处理与计算 | 第71-72页 |
4.3 评价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4.3.1 长株潭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第72-74页 |
4.3.2 长株潭城市群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74-75页 |
4.3.3 长株潭城市群社会服务发展水平分析 | 第75-76页 |
4.3.4 长株潭城市群环境治理发展水平分析 | 第76-78页 |
第五章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区域主义特征 | 第78-87页 |
5.1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形成弹性的区域空间界限 | 第78-80页 |
5.2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构建多层区域治理结构 | 第80-82页 |
5.3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出现多元区域参与主体 | 第82-85页 |
5.4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形成强烈区域身份认同 | 第85-87页 |
第六章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区域主义机制 | 第87-97页 |
6.1 行政主导与城市群一体化 | 第88页 |
6.2 市场驱动与城市群一体化 | 第88-89页 |
6.3 产业发展与城市群一体化 | 第89-91页 |
6.4 规划调控与城市群一体化 | 第91-93页 |
6.5 社会参与与城市群一体化 | 第93-94页 |
6.6 制度引领与城市群一体化 | 第94-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101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97-99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99-100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附录 | 第106-110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