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13-14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4-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1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1.4 论文的主要结构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以太网MAC及相关总线协议 | 第21-31页 |
| 2.1 以太网基本原理 | 第21-24页 |
| 2.1.1 以太网协议的结构模型 | 第21-22页 |
| 2.1.2 以太网标准帧格式 | 第22-23页 |
| 2.1.3 以太网中的冲突后退回与载波持续监听 | 第23-24页 |
| 2.2 涉及总线及相关协议 | 第24-27页 |
| 2.2.1 设备控制总线 | 第25-26页 |
| 2.2.2 处理器局部总线 | 第26-27页 |
| 2.2.3 片上外围总线 | 第27页 |
| 2.3 独立媒体接口MII和GMII | 第27-29页 |
| 2.4 以太网中物理层的相关概念 | 第29-30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以太网MAC基本功能模块分析 | 第31-45页 |
| 3.1 以太网MAC基本功能模块 | 第31-36页 |
| 3.1.1 复位及初始化 | 第32页 |
| 3.1.2 发送通路 | 第32-34页 |
| 3.1.3 接收通路 | 第34-35页 |
| 3.1.4 时钟策略 | 第35-36页 |
| 3.2 以太网MAC基本功能模块逻辑实现 | 第36-41页 |
| 3.2.1 发送通道逻辑 | 第36-38页 |
| 3.2.2 接收通道逻辑 | 第38-40页 |
| 3.2.3 数据传输的开环闭环模式 | 第40-41页 |
| 3.3 以太网MAC基本功能模块的特点分析 | 第41-4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基于DMA的千兆以太网MAC的设计 | 第45-79页 |
| 4.1 对于以太网MAC控制器的研究和改进 | 第45页 |
| 4.2 以太网MAC基本功能模块的设计 | 第45-60页 |
| 4.2.1 数据传输模块 | 第46-52页 |
| 4.2.2 以太网MAC发送模块 | 第52-56页 |
| 4.2.3 以太网MAC接收模块 | 第56-58页 |
| 4.2.4 辅助功能模块 | 第58-60页 |
| 4.3 以太网MAC新增功能模块的设计 | 第60-78页 |
| 4.3.1 流量控制模块 | 第61-64页 |
| 4.3.2 帧状态监测模块 | 第64-68页 |
| 4.3.3 物理层编解码模块 | 第68-78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基于DMA的千兆以太网MAC的测试验证 | 第79-105页 |
| 5.1 验证环境与验证平台 | 第79-82页 |
| 5.2 用例的设计和相关验证项规划 | 第82-87页 |
| 5.3 测试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7-103页 |
| 5.3.1 寄存器复位测试结果 | 第87-88页 |
| 5.3.2 寄存器读写测试结果 | 第88-90页 |
| 5.3.3 发送通路PLB总线burst=4 测试结果 | 第90-91页 |
| 5.3.4 千兆速率下的单数据包发送测试结果 | 第91-93页 |
| 5.3.5 发送过程中产生校验码的测试结果 | 第93-94页 |
| 5.3.6 不同速率下数据包的发送测试结果 | 第94-95页 |
| 5.3.7 千兆速率下的接收操作测试结果 | 第95-97页 |
| 5.3.8 接收过程中超长数据帧中断测试结果 | 第97-98页 |
| 5.3.9 以太网MAC模块流量控制功能测试结果 | 第98-101页 |
| 5.3.10 地址智能识别处理测试结果 | 第101-102页 |
| 5.3.11 GPCS模块传输过程中编解码测试结果 | 第102-103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1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1-112页 |